踏遍青山人未老

日期:2019.12.25
						

身材魁梧却和蔼可亲,学识渊博且诲人不倦,这是他给人留下的共同印象。

童颜鹤发的他,如今依然行走在熟悉的八闽大地上,寻找开启地下宝藏大门的金钥匙;年近八旬的他,青春依旧,矢志不渝,决心为祖国的煤炭地质事业奋斗终生。

他就是荣获全国地质行业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原总工程师王文杰。

热血青年魂系地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那一年,18岁的王文杰带着美好的憧憬考进了北京矿业学院,就读煤田地质专业。四年寒窗,为他编织了绚丽多彩的地球之梦。

1953年夏,他面临又一个选择———毕业分配。何去何从?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毅然在第一志愿上庄重地写上了西藏,第二、第三、第四志愿分别为新疆、青海和内蒙古。

但王文杰没能如愿,组织上根据他的优异成绩,把他分配到了首都北京。

身在北京,心却翱翔野外。他始终不肯放弃探索地球深处奥秘的梦想,渴望寻找开启地下宝藏大门的金钥匙。他不想留在京城,主动要求到艰苦的一线去,一定!

那天,正值26岁的王文杰热血沸腾,如愿坐上了南下的列车,直奔齐鲁大地东部的华东一二一煤田地质队。他只有一个信念,走向地球深处,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煤炭资源,用艰辛和汗水实现自己的梦想。

1957年,王文杰参加了淄博煤田地质普查。为了获取野外第一手地质资料,他翻山越岭、栉风沐雨,攀悬崖峭壁、钻荆棘草丛,一天要走几十里山路,一双双大头地质皮鞋,几个月就开了天窗。他的吃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一年后,他被任命为一二一地质队技术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他和同事们胜利完成了淄博矿区的煤田地质勘查,使濒临停产的淄博矿务局恢复了生机,煤炭产量直线上升,成为当时山东省最大的产煤区。

之后,王文杰又带领地质技术人员转战胶东、鲁西、沂蒙山和安徽淮南,先后完成了山东淄博矿区、肥城矿区、沂源矿区、黄河北矿区和安徽淮南丁集、顾桥矿区的煤田地质勘查,提交各类地质报告150多件,共探明煤炭资源储量50多亿吨,为山东肥城、淄博和安徽淮南等现代化矿井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煤炭资源保障。

一二一地质队为齐鲁大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当年,该队曾派代表参加了山东和北京群英会。王文杰也因工作出色,于1964年被任命为一二一队副总工程师。

寻“星”觅“月”屡建奇功

1968年10月,为了响应毛主席“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一二一地质队南迁福建。王文杰也随师南下,扎根在闽西红土地上。

福建是我国南方缺煤省(区)之一。解放初期,全省仅有少量小煤窑生产,年产不足2000吨,工业用煤只能用木炭代替。由于福建地质构造复杂,人们普遍对福建煤炭资源前景抱悲观态度,不少中外地质专家和学者认为福建煤炭“只有星星、没有月亮”,不具备规模开采价值。直到1968年,全省煤炭产量也只有几十万吨。

一二一地质队奉命从山东入闽,就是要承担地质找煤的重任。身为队总工程师的王文杰深感责任重大,他知道,要找出这些“星星”和“月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众多的专家和学者也不会下那样的结论。因此,无论是找出一颗“星星”,还是一个“月亮”,他和同事们都要付出巨大的心智和体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找到了福建煤田的一个“月亮”,提交了漳平文宾山矿区煤炭资源储量500多万吨。

漳平文宾山矿区的勘查成果,大大提振了王文杰在八闽大地寻 “星”觅“月”的信心。但这只是对福建煤系地层的初步揭露,众多奥秘还有待深入探索,许多难题还等着去解决。他不迷信已有的结论和传统看法,也不被地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决心依靠科研攻关,科学揭露福建地层构造复杂的奥秘。

1976年,王文杰被提升为福建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这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王文杰查阅了大量的地质资料,认真分析以往福建煤田地质勘探失败的原因,广泛征求地质工作者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得出了震惊福建地质界的结论:福建以往煤田地质勘探之所以常常失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地层分不清,二是构造判断的错误。于是他提出了“地层是基础,构造是关键”的福建煤田地质工作指导原则,受到福建局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和支持。

于是,第一步,王文杰从“地层是基础”入手,科学探索福建煤系地层的时代、层序、规律及其柱状。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他于1982年攻克了地层关,由此重新勘探评价了17个老矿区,新增煤炭资源储量4.2亿吨,使11个停产下马的“死矿”恢复了生机,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龙岩苏邦煤矿于1977年濒临停产下马,按照新的理论对矿区进行了重新勘探后,该矿新增煤炭资源储量8000多万吨,成为福建省八大煤矿区之一。泉州天湖山矿区因为地质报告有严重失误,致使煤炭开采方向不明,困难重重,面临停产。地层构造查清之后,又探明储量1.25亿吨,使天湖山矿务局“起死回生”,成为上世纪80年代福建煤矿效益最好的企业。

第二步,王文杰从“构造是关键”入手,针对反复探索和勘探发现的童子岩组地层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推覆、滑脱等缓断裂构造,开展了“沉积环境及成煤模式研究”、“闽西南缓倾角断裂构造研究”等8个项目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结合科研实践,他写出了《华夏古陆的演化裂解及其含煤远景》、《福建晚古生代煤田的推覆断裂与滑脱构造》等大量论文,科学阐明了福建省晚古生代煤田中,普遍发育推覆断裂与滑脱断裂共生及切割成片的规律,提出了可以连片勘探的新观点,否定了过去认为福建煤炭是支离破碎、孤立成块的观点。经过6年的艰苦探索,他使大家对福建煤田总体构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王文杰的主持下,福建局提交了38项地质科研报告,其中4项分别获得省、部级二、三等奖,有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委托,他还承担了国家计委攻关项目“中国东部煤田滑脱构造及找煤研究”课题的主编工作。这个科研项目总结了中国东部煤田推覆、滑脱构造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成因模式,预测煤炭资源储量93.28亿吨。在国家计委的验收中,获得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此科研成果在板块理论研究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板块构造研究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1991年10月26日,对于王文杰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第二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温家宝等领导向王文杰等15位为国家地质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颁了奖。王文杰成为当时全国煤炭地质系统第二位、福建省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煤炭地质工作者。

最美是那夕阳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1世纪的钟声随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响彻云霄。然而,新世纪的福建煤田地质勘探却面临着新的挑战。经过几十年的煤田地质勘探和煤炭开采,福建出露的煤系地层已基本被探明和开发,地质找煤已进入“攻深找盲”阶段。

在许多人眼里,福建寻找新的煤炭接替资源似乎没有多大希望。但是,福建局一二一队、一九六队和一九七队的领导和总工们都在盼望着王文杰这位老专家能早点到他们队上去,为他们再“画出几个圈”,寻找新的找煤靶区。

2005年11月18日,在福建局建局30周年的庆典仪式上,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德淦、福建局局长林金本为王文杰披红戴花,表彰他对福建煤炭地质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林金本真诚地对他说:煤炭地质事业的发展需要您这样又红又专的杰出人才啊!

当时,站在主席台上的王文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当年跋山涉水、献身地质事业的峥嵘岁月,想起了1991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进京领奖的美好时光,也想起了地质事业起起落落的几度风雨。泪眼朦胧中,他更看到了祖国地质事业的春天,恨不能再年轻一回,为国家地质事业再立新功。

决不能辜负“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这项至高荣誉。会后,他主动找到局长林金本,坦陈埋藏在心底多年的愿望:“我从事地质工作40多年,对福建的煤田地质情况比较熟悉,想在有生之年尽快把我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算是为煤田地质事业再出点力吧!”

“太感谢啦!王总,局里正想高薪聘请你为技术顾问,帮我们技术指导和把关。”林金本紧紧地握住王文杰的双手。

“不不不,我不要报酬,我不缺钱花,如果谈钱我就不来了,我只想为煤田地质事业做点事,能指导年轻人出点成果,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不久,林金本亲自为王文杰颁发了聘书。

我们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要报酬?如今您的身价少说也得年薪30万呀!”

王文杰说:“这样的话,那就太对不起我的‘李四光奖’了!”

为了一个崇高的信念,王文杰不顾自己70多岁的高龄,深入福建局下属的几个地质队,耐心地给年轻地质工程技术人员讲解推覆、滑脱构造理论,传授煤田地质工作经验,指导地质找煤工作。

在王文杰的指导下,福建省地质找煤“攻深找盲”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五”期间,福建局先后完成了永定东中、昌福山中、昌福山东、高陂等一批煤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提交煤炭资源储量1.19亿吨。“十一五”的头三年,又完成了龙岩吕凤、永定石坑岽、永春上姚、漳平许坑、大田水井坑等14个煤矿区的勘查工作,提交煤炭资源储量1.8亿多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煤炭资源保障。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如今,王文杰迈着依然矫健的步伐,继续行走在他熟悉的八闽大地,继续探寻着地球深处的奥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