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载的苦与乐

日期:2019.12.25
						

金光 段惠萍 胡彦殊

与耀眼的中国地质界最高奖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相比,刘玉书显得朴素而平实。在采访过程中,他有些拘谨,双腿始终并拢。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荣誉,他说:“荣誉属于106队,属于四川省地矿局,属于那些长眠于青山大地的战友,属于那些驾鹤西去的前辈,属于那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生。”

初出茅庐发现富锡矿床

1962年,从成都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毕业,刘玉书被分配到了四川省地矿局106队。

1965年,参加工作不久的刘玉书受命带组,在岔河地区开展锡矿普查找矿的工作,此前也有很多地勘单位在这个矿区开展过工作,都没有重大发现,但初出茅庐的刘玉书决定再试试。

岔河一年四季气候炎热,生活住宿条件非常艰苦,一个20平方米的帐篷,要挤进30多个人。在岔河施工更为艰难,由于地势陡峭,作业时必须带上安全绳,开挖的土石方扬起漫天尘雾,一天工作下来,除了两颗眼珠还是黑的,整个人都成了黄的。

这里艰苦,刘玉书是知道的,但还是主动请缨来了。因为身体单薄,每次上山,他都被甩在了队伍后面,但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远,他绝不放过任何异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戏剧性的一幕在1966年3月发生了,在施工的最后一个探槽中,发现了矿体,锡含量0.20%—13%,平均3%以上!这是四川首次发现有工业价值的锡矿体。后经过证实,为中型富锡矿床。

新理论“掘出”16亿吨铁矿石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些地勘单位就在攀枝花红格先后开展了两次铁矿普查工作,他们一直认为矿体 “呈脉状”,估算矿石储量4000余万吨。

1966年,106队再次进驻该矿区开展普查。刘玉书与分队的同事们在大量实地勘察后,否定了“呈脉状”理论,提出了“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的成矿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找矿很快取得了重大突破,到1975年,探明储量达到12亿吨。

4000万吨到12亿吨的巨大飞跃,引起了国家和省的高度重视。1976年,对红格的“会战”勘探开始了。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年逾七旬的刘玉书亢奋不已:数千地质大军汇集在此,30多台钻机不分昼夜轰鸣。至1976年底结束勘探,共探明铁矿石储量16亿吨。

获大奖却平静如水

在刘玉书的申报材料中,专家将其成就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在攀枝花红格特大型铁矿勘察中有重大发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共同主持了攀枝花白马特大型铁矿的勘探和补勘工作,为攀钢二期基地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主持了会理马鞍山钒钛磁铁矿的勘查。四是主持了会理岔河中型锡矿的普查。五是主要参与了攀枝花——西昌地区钒钛磁铁矿共生矿物质成分研究。这段简洁的文字可谓字字千钧,是对刘玉书大半辈子人生的注解。1995年,刘玉书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并没有赋闲在家,一直还是队上专家组的成员。现在,他又在全国矿产资源大调查中,肩负完成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重任。

在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刘玉书很淡然:“一个大矿富矿的诞生必然要耗费很多人的青春与激情!苦在找矿中,乐在找矿中,等有了结果,反倒平静如水了。”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