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与求异的辩证法
生活里处处有哲学,哲学给人以智慧。许多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点哲学,讲点辩证法,往往能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对问题的解决更科学、更合理。哲学虽然不能提供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却可以提供寻找答案的钥匙。就思维方式而言,就应讲点辩证法,把握好求同与求异的辩证关系。求同与求异,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求同是指顺着前人或他人讲的以及书本上写的方向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求异则是指对已有的观点和成果大胆质疑,通过独立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求同与求异是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都存在两个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方面和趋势。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是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求同与求异是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对立面,有求同就有求异,有求异就有求同。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知识的产生、理论的创新以及实践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求同与求异的辩证运动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求同与求异统一于实践。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求同与求异的结果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人是社会的人。人组成社会,就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则、规范和规律。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求同思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人同心,其利断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讲的就是求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在求同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才能不断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如果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离心离德,一盘散沙,恐怕就会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社会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了。但另一方面,“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求大同的前提下适度求异,保持个性,追求创新,乃是推动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果将求同引向绝对化,事事求同,处处求同,对前人言听计从,对书本顶礼膜拜,势必导致思想僵化、因循守旧。这样,社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活力。坚持求同与求异的辩证统一,才能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求异,要“异”人也要“异”己。所谓“异”人,就是不要迷信别人,对前人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东西,除了耳朵听、眼睛看,还要动脑子想,多问几个为什么,看看其是否真有道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十分反对把现成的学说视为终极真理。他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有的学说压倒。李四光这里所说的怀疑,就是求异思维的一种表现,即不迷信书本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善于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有句名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实际上也是要求人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求异,探索真理。而所谓“异”己,就是既欢迎别人否定自己,又勇于自我否定,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从一定意义上说,求异的过程就是积极创新、探求真理的过程,其中难免会有失误甚至失败,也难免要得罪人。这就需要我们对求异者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些排斥和非难。当然,求异不是“挑刺”,更不是不讲团结,而是为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求在新的思想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推动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