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打造一艘中国地学航母

日期:2019.12.25
						

在北京百万庄大街,有一幢简朴的五层白楼,当你走进宽阔的大门穿过敞亮的大厅,你就可以看到在浓密的绿阴掩映下这处闹中取静的花园一样的庭院。春天,这里繁花似锦;秋天,50年前栽下的核桃青青地挂满树梢、又过一段日子,当绿叶纷纷退去的时候,红彤彤的柿子又占据了枝头。是啊,50年的光阴就这么一春一秋的过去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就在这所庭院里渐渐地长大,从一条小舢板打造成一艘地学航空母舰。见证她成长的不仅仅是这些默默无言的果树,还有与她一同成长的硕果累累的无数科技成果,和为了共同的地质科研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的几代科研人员。让我们追随他们的足迹,共同追忆那如火如荼的岁月……“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你们得提早一个五年计划,一个十年计划……”1956年3月,毛泽东主席说。就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矿产资源的时候,以第一任部长李四光和党组书记何长工为首的地质部高层领导顺应时代需要,决定组建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和十几个专业性和区域性的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应运而生。几代地科院人为了中国的地质科学,为探索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寻找国民经济急需的矿产资源、能源和地下水资源、减轻地质灾害、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贡献了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理论、成矿理论和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在“两弹一星”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我国1964年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和其后试验成功的氢弹,都是用我国自己的铀矿,这个铀矿,是在李四光指导下,依据纬向构造带控制重元素矿床的认识,由地质力学所吴磊伯教授及广东省地质局覃慕陶等共同在粤北南岭带内发现的,至今仍是我国最大的铀矿。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里程碑,在国家褒以重奖的科学家中,地科院的专家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名列前茅,其中地质力学理论、多旋回大地构造学说等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大庆之后的华北油田、江汉油田的突破中做出重大贡献。始于1979年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已成功地完成国土面积600多万平方公里,发现金矿达2000多吨,所研制的地球化学标准样行销全世界近百个国家,所制订的多元素分析系统已成为国际同行遵循的准则。中国的地球化学填图和矿产资源勘查地球化学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水资源和地质环境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第四纪及古环境变化、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的建立、南方岩溶地区环境与生态重建等方面成就突出。为国家重大工程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包括:三峡大坝选址与稳定性评价、攀枝花钢厂选址和二滩电站选址、大亚湾核电站选址与评价、地应力测量理论及设计与应用技术、金川镍矿地应力测量与坑道工程设计、青藏铁路新构造活动与地应力测量等。开发现代高效地质钻探技术等,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如受控定向钻掘技术体系、大口径金刚石钻探技术体系、磁场空间集成技术系统等成果转化率高达95%以上。另外在大陆科学钻探与超高压变质作用、岩溶作用与碳循环、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隆升机制、中国太古代地质与38亿年古老岩石发现与研究、古生物地层、热河动物群、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极地地质等基础领域和物化探立体勘查技术体系、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等均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地质科技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我国规模最大,集基础性、公益性、应用性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科研机构,地科院在开展地质科技创新、攀登地学高峰的同时,还承担着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为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和地质大调查提供科技支撑的重要职能。在参与拟定相关的地质工作发展战略、地质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申报和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对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提出项目建议,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和承担基础性、示范性、立典性、关键性、先导性、疑难性、推广性的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和基础性调查工作;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同样做出了有显示度的重要贡献。地科院作为国家创新基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高素质科学家。有40位院士先后在院工作,其中包括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李春昱、许杰、程裕淇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地学大师。50年来,地科院共完成近7000项科研任务,提交科技水平高、社会效益明显的重要科技成果3000多项。其中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12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6项(其中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国家发明奖5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金奖1项,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1133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34项,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科技成果奖80多项。成果累累、人才济济的地科院在国际地学界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处、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质科学数据中心、世界地质公园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会等国际地学组织的相关机构设在该院。该院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实施了数百项涉外合作项目,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骨干,现有21名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几经变革,地科院现由院部和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和岩溶地质研究所等7个社会公益类专业研究所(中心)组成,拥有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8个院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先进的仪器设备,设有研究生部、博士后流动站、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和11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现有职工1571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1287。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研究员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64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383人,博士233人,硕士157人。2000年,地科院被确定为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首批四个试点单位之一。在国土资源部领导和科技部指导下,地科院按照“结构调整、机制转换、制度创新、分流人才”的改革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圆满地完成了阶段性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于2004年11月12日通过了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办三部委的评估和验收,正式进入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行列。根据国家需求,按照学科结构调整的原则及目标,将原有的学科整合为5个重大研究领域和学科群,25个重点研究领域和学科组及5项公益类工作;将原来的87个研究领域和方向调整为45个。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5:4的格局。学科带头人、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及辅助人员的比例大致为1:3:6:5。学科结构、组织结构、人才结构基本适应国家地质工作从传统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从资源保障为主的向资源环境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的转变,解决国家、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地球科学今后的主要任务。综观地科院的50年,地科院人在为攀登地球科学高峰、为提高对经济建设的资源保障能力,无怨无悔、拼搏奉献的同时,凝练着具有地科院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饱含着老一辈地质科学大师们深切的爱国激情和不朽的科学精神,以及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对地质科学锲而不舍的探索和追求;饱含着历届领导管理者为推进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运筹帷幄的艰辛和执著。今年4月,当春暖花开的时候,地科院年度工作会议上,该院宣布,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技兴地”战略,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地科院。经过50年的积淀与发展,地科院正孕育新的腾飞。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孟宪来说,地科院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创新型地科院是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体现。建设创新型地科院的基本理念是:在大科学和大地质学概念下,以资源与环境为立足点,以创建层圈相互作用为核心的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体系为学术方向,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管理体制,建设学科结构与人员结构具有国际竞争力、运行机制充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地科院,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职能,服务于地质工作,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益性地学科研机构。据此,该院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地质科技发展的四项目标:即立足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前沿,实现地质理论的原始性创新;在地球动力学、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生命早期演化等基础地学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瞄准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在大陆成矿体系、深部探测、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等应用领域实现新突破;集成立体勘查技术体系,形成物、化、遥多学科交叉,空中、地面和深部立体探测,探测与模拟一体化的资源评价系统;形成学科布局合理、人才配置优化、运行机制灵活、仪器设备先进、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部、院三级开放实验室体系,大幅度提高全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正值秋季,万物丰盈饱满,经过播种与孕育的艰辛,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经过50年艰苦打造,一艘中国地学航母正在启航。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