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旅游热 再添一把火

日期:2019.12.25
						

$F编者按$E $T今年2月,黄山成为世界 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成了全世界唯一拥有“世界自 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 “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景 区。 地质公园给黄山旅游带来 了新的机遇,现在最关键的是 要抓住这次申报成功的契机, 乘势而上,加大宣传造势,开辟 科普游,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有 序利用,同时抓好规划,进一步 进行科学研究,挖掘地质公园 的科学价值。本报今天刊发的 题为“黄山旅游热 再添一把 火”的一组文章,意在抛砖引 玉,欢迎各方面专家和广大读 者参与讨论,推动黄山更快、更 亮丽地走向世界。$E 信步黄山看“地质” 阳春三月,虽不是游人如织的旅游 旺季,但刚于二月加冕“世界地质公园” 的黄山,“地质”二字还是给这座名山平 添了几分神秘。 记者随黄山管理委员会的小江进 入南大门,在去慈光阁途中,他指着远 处的地貌唠开了:“你看,那就是U型 谷,李四光认为是第四纪冰川活动的结 果,学术上至今还存在争议。”说着,我 们来到了黄山地质公园博物馆前,一块 地质公园标示牌旁,几位来自东北的大 学生正注视着上面的说明,议论风生。 在地质博物馆内,一溜橱窗展示着 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实物,有斑状的,椭 圆形的,浅色的,粉红色的……原来黄 山雄奇幻险,丰姿卓绝,是典型的花岗 岩峰林地貌景观,其山、石、水、土和峰、 崖、洞、谷,都好比一部宏大的地质史 书。 在玉屏楼旁的黄山松下,导游介绍 说:花岗岩因含钾量高,对黄山松成长 极为有利,所以黄山松的根系扎入裂隙 吸收养分,植物根系中有机酸又分解花 岗岩,致使其崩裂,成为裂缝景观。与以 往导游清一色地大谈带有神话色彩的 黄山传说不同,如今科普知识的解说, 令人耳目一新。 记者粗略统计一下,全山地质公园 标示牌多达20余块,但留意的游客似 乎不多。花莲花峰的一块标示牌前,我 们遇到来自宣城的游客王顺安,他说第 一次来黄山,登临峰顶,无限风光,黄山 确实太美了。他说,黄山有自然遗产、文 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集于 一身,要能在“地质游”上做些宣传造 势,肯定会使其知名度大大提高。为了 助兴,黄山管委会的小江客串导游,指 着标示牌向游人们谈起了黄山申报地 质公园的一些花絮。 一路漫步,不觉来到“猪八戒背媳 妇”处,小江不放弃表现的机会,侃侃而 谈黄山导游的改革。目前有关部门正着 手培训导游,结合地质公园的内容,未 来导游在介绍景点传说的同时,会增加 一些地质构造的解说。 夕阳余辉中,我们赶到云谷寺乘索 道下山,在大厅等候时遇到来自湖南的 宗卫东先生,他是海南椰岛集团驻湖南 总经理,这次因来合肥参加同事婚礼顺 道来黄山游玩,他说:“黄山美是美,但 与张家界比起来,现在的宣传势头略显 力度不够,如果抓住这次申报成功的契 机,加大宣传造势,开辟科普游,还是有 奔头的。”客人所说不无道理,河南云台 山“一夜成名”正是极好的例证。 想着想着,索道缆车门开了,我们 依次登上缆车。平生就有点恐高的我, 心里悬着的倒不是索道安全问题,而是 萦绕于怀的郁结──黄山真正的“地质 游”何日开篇。 且持梦笔抒奇景 今年2月,黄山成为世界首批 28家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人们此 时才恍然大悟,“地质公园”离我们 如此之近,近得我们曾一次次徜徉 其中,却又难以捕捉到“地质”的印 迹。 “这不难理解。因为‘科学游’ 离我们还太远、太远。客观地讲,我 们大多数游客观光还处在了一个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如 果能开辟地质游或者是科普游,黄 山的旅游产品将更为丰富。”作为 黄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员之 一,省政协委员李益湘见地深刻。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的司 长姜建军,曾代表中国8处地质公 园在专家评审会上进行申报陈述。 他也认为,地质公园最直接带动的 是旅游,更明显的效果是推动地方 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就业。他举例 介绍,福建泰宁县金湖国家地质公 园,2000年开始地质公园建设,突 出了“水上丹霞地貌”的特色,组织 了相关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 客,2001年旅游总收入2.02亿元, 较上年增长35.7%,占全县 GDP13.5%,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 业增加值达4.5亿元,比上年增长 12.3%,占全县GDP达30%左右。 这样旅游业成了全县当之无愧的 支柱产业,明显地带动了其他行 业,并创造了2800多个就业岗位。 湖南张家界旅游起步迟于黄 山,各方面客观条件和优势也未必 超过黄山,然而,近年来张家界的 知名度和旅游效益却后来居上。张 家界的成功主要在于四个字“善于 造势”。“黄山能否乘势而上,打好 ‘世界地质公园’牌,这是摆在黄山 人面前一道绕不开的新课题。”旅 游专家认为,此次张家界与黄山是 同时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的,黄山 再不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就可能被 张家界远远地抛在身后了。 今年,黄山市委、市政府正式 提出“443”行动计划,其中列为首 项的就是依托丰富而独特的旅游 资源,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基 地。黄山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无疑 是该市实施“443”行动计划、推动 旅游二次创业又一次难得的历史 机遇。 黄山市委副书记、黄山管委会 书记江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拥有三顶“桂冠”的黄山,是世界的 骄傲,但作为管理者,他深感保护 管理的责任重大。他表示,地质遗 迹,它具有科学意义,如何把它的 科学内容向社会普及开来,并把它 的科学内容化作重要的旅游资源,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黄山的 主要任务还是作好规划,在保护好 的前提下有序利用,并进一步进行 科学研究,挖掘地质公园的科学价 值。当务之急则是在科普方面下工 夫,加强全市导游的地质学知识培 训。他认为,从旅游的趋势看,传统 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正逐步向观 光和知识文化的获取二者结合这 一方向发展,而更偏向以知识和文 化的充实。黄山从世界遗产到世界 地质公园不仅是保护模式的创新, 更是旅游与科学的新结合,这将更 好地促使人们对黄山美丽景色的 成因作科学的探索,引导游人对景 物的认识提高到科学的层面上来。 第四纪冰川之谜 黄山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摘得了 世界地质公园桂冠,同时激活了千古之 谜──第四纪冰川是否在黄山轻轻划 过? 古往今来,黄山一直是人们赞誉和 向往的“人间仙境”。不仅如此,黄山的 立马桥、天都峰、北海等地段,还因国内 外地质界认为具有第四纪冰川而闻名。 黄山冰川的存在与否,已争论了半个多 世纪,这也是黄山又一诱人的魅力所 在。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地质学家 李四光上世纪30年代考察黄山时发现 并论证的。1936年,李四光发表了《安徽 黄山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著名论文,震惊 世界,从而打破了“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 冰川”的结论。李四光在《安徽黄山更新 世冰川现象之确据》中指出的冰川遗迹 有:冰川移动刨蚀而形成的U型谷,如 逍遥溪、苦竹溪;两条V型谷和刨蚀残 留的刀脊,如眉毛峰、鲫鱼背;三面冰斗 刨蚀遗留的角峰,如天都峰;冰川谷和 冰川支谷相汇成的冰川悬谷,如百丈 泉、人字瀑等。逍遥溪到汤口、乌泥关、 黄狮垱等河床阶地中,分布着冰川搬运 堆积的冰碛石;传为轩辕黄帝炼丹用的 “丹井”、“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 冰臼。 李四光考证,天都峰那通往峰顶 鲫鱼背的一段狭窄险峭小道,就是第 四纪冰川作用造就的雄伟奇观。青鸾 峰的崖壁上,七条平行排列的巨大冰 川擦痕,长7~12米,宽0.4~0.5米,刻 深约5厘米,这是冰川流动时,坚硬的 冰块在花岗岩壁上留下的痕迹。慈光 阁U形谷、天都角峰、朱砂峰刃脊和遍 布溪谷的大小漂砾是黄山冰川活动的 最好证据。 对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存在,有 人曾提出质疑。1982年10月在黄山召 开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和 1983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第四纪 自然环境讨论会上,以中国冻土研究所 施雅凤教授、北京大学崔之久副教授、中 国科大黄培华副教授为代表,对黄山第 四纪冰川遗迹的存在,提出种种异议和 否定性意见。他们认为,黄山现代地貌的 形成,非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所谓黄山 第四纪冰川擦痕,不是冰川移动时遗留 下的,而是花岗岩结晶析离出剥蚀部分 或其它原因所致;对于黄山存在的冰碛 石,则认为属现代山洪暴雨后的泥石流 堆积。现任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的崔之久教授,针对黄山古冰 川擦痕的争论,曾亲自攀登陡峭的U型 谷,对谷壁凹痕作了极为细致的观察,以 实地考察的事实和现代冰川学最新研究 手段所获得结果为依据进行鉴别分析, 以“凹痕析出体剥离,节理剥落,流线状 风化”等七点结论来解释凹痕的成因问 题。 最为争议的往往也是最有科研意 义的。诚然,黄山和我国东部中低山地 第四纪冰川有无之争仍在继续,但诸 如天都角峰、鲫鱼背刃脊、北海雪粒 盘、桃花溪冰臼、乌泥关冰碛层、青鸾 峰冰川擦痕等地质现象究竟如何解 释,这本身就是科普、科考的重点,并 使黄山越来越成为海内外地质专家和 地质爱好者研究第四纪地质成因状况 的重要基地。 黄山“四绝”成因 说起黄山,人们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奇 峰耸立,巍峨雄奇;青松苍翠,婀娜多姿;巧 石嶙峋,如雕如塑;云海浩瀚,气势磅礴;温 泉水暖,喷涌不歇。然而,惊叹于大自然的 鬼斧神工之余,游客们常常会问:这一切是 怎样形成的呢? 让我们且听听地质学家的讲解: 黄山经历了数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 山体主要由节理特别发育的花岗岩组成, 这为岩石的风化、水流的侵蚀和岩体的崩 塌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花岗岩再硬,总 还有裂隙,而黄山多雨,雨水渗透在裂隙缝 中,如果结冰,体积膨胀会产生很大张力, 使岩石分裂破碎,风化成为石柱错列的形 态。黄山南部节理稀疏,经长期风化崩塌, 形成像天都峰、莲花峰那样巨大的球状风 化岩块,山体浑厚雄伟,而北部后海、西海 和皮蓬一带,节理密集,岩体破碎、风化成 垂直状,故多危岩峭壁,怪石奇峰,所以黄 山有“前山雄伟,后山秀丽”之别。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峰壑间,巧石星罗棋布,有名可数者120余 处,或似珍禽异兽,或如神话人物,千姿百 态,妙趣横生。在游人的眼中,天海景区的 “飞来石”一直是一块从天外飞来的奇石, 其实它也是中细粒花岗岩体被两组垂直节 理和一组水平节理切割、剥离和水冲冰劈 而崩塌后形成的兀立于平台之上的。垂直 和水平的节理切割,形成了排云亭前恰似 石坊的牌坊峰。“佛掌峰”如一只伸向苍穹 的巨掌,而嵯峨张开的五指就是被几条直 立节理切割而成的。西海的北西向、北海和 西海北东向、云谷寺的南北向,三组密集节 理将园区切割成了几条大的峡谷带,西海 大峡谷便是其中一条。两壁夹持的山道,游 客只能侧身而过,这就是沿断层剥蚀而成 的“一线天”。 遍布峰壑的黄山松,破石而生,盘结于 危岩峭壁之上,挺立峰崖绝壑之中,或雄壮 挺拔,或婀娜多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最著名的有迎客松、卧龙松、探海松、黑虎 松等30余株。黄山松的根都生长在花岗岩 的节理中,由于花岗岩的长石,特别是成斑 晶状的长石,较石英易风化,并形成高岭 土,加之充沛的地表水向地下渗透,都必须 沿节理运移,这些都为黄山松的成长创造 了客观上的天时地利人和。 “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人字 瀑”、“百丈泉”、和“九龙瀑”等黄山水景名 扬远近,但最著名的莫过于黄山温泉。黄山 温泉古称“朱砂泉”,终年保持42℃,每小时 出水量约48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为 “黄山四绝”之一,它是一种地热资源,因为 高山与丘陵、河川之间存在着因花岗岩抬 升,相伴相随而生的断层,故通过断裂和节 理溢出地表而成。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两 大水系的分水岭,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36 条大峡谷,形成36源,汇流24溪,山水迸 泻,溅珠喷玉,飞瀑悬垂如练。 在亚热带湿润温暖气候下,空气湿度 大,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时有发生,云霞流 动于千峰万壑之间,或成涛涛云海,浩瀚无 际,或与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斓,壮美瑰 丽。就这样,云卷云舒,日出日落,幽谷泉 鸣,鸟语花香,犹如瞬息万变的立体画卷, 尽显神奇魅力。 别让遗产变遗憾 地球演化的历史时期和各种自然灾害事件 留下了一些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地质遗 迹。今年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地质 公园大会,黄山成为世界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 园之一。据悉,联合国教科文提出的创建世界地 质公园计划,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 500个世界地质公园。 然而,我省大部分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开 发还不够,许多现象仅对其进行神化或传说解 释,科学品位和层次都不高,使我省的旅游业很 难走向世界、走向科学。另一方面,我省一些地 方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与开发意识淡薄,降 低了一些地质遗迹的观赏价值;有些地区为了 采石,对优美的地貌景观和蕴藏珍贵古生物化 石的石头大加开采,稀世的自然珍品变成采石 场上的遍地碎石。 今年初,省政协委员李益湘在省政协九届二 次会议上提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地质遗迹 保护的力度,建设好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及我省 的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完善各级地质 公园的管理机构。要广泛宣传,重视地质遗迹保 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公众教育,在全 民中培养科学认识地球、珍惜地质遗迹的风尚。 要加大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深入开展地质遗迹 的调查与评价工作,建立我省的地质遗迹数据 库。要加强立法,保护地质遗迹,实现地质遗迹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目标,决不能让 遗产变成遗憾。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