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塑像

日期:2019.12.25
						

1917年,湖北武昌 的一个革命家庭,一名 男孩在隆隆的炮火声中 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 成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的黄钢。 黄钢的父亲黄负生 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 员之一,这使得黄钢自 幼就得到了良好的家庭 教育和革命熏陶。谁料 灾难悄悄袭来,1922年 初,父亲因反动军阀的残酷迫害而罹难。幼小的心灵承受丧父的 打击,黄钢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也比平常家的孩子早些懂起事 来。 反动派的政治迫害没有灭熄革命的火种,反而让少年黄钢在 不断成长中进一步认清敌人狰狞面目,坚定革命的信念,发奋读 书。1933年初中毕业的他顺利考入武昌私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 美术。满怀对文学的兴趣,他开始写作散文和影评。后又进入南京 中央电影摄影场,潜心钻研电影技术。出于对革命和真理的景仰, 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为日后从事新闻工作,写作报 告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惯于用画家的眼睛去观察 生活,用电影手段切割、组接画面,这与他这一时期的学习是分不 开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和许多追求进步、酷爱文学的青年一样,黄 钢投奔革命圣地延安。作为革命先烈的后代,他经武汉八路军办 事处介绍,进鲁迅艺术院文学系学习。延安的火热生活使他对澎 湃激荡的革命风云有了更加真切的体验。在这里,他看到毛泽东 同志与群众共乐,一起参加文艺演出。领袖人物的风范、身边的革 命生活深深地感染着他。为表达对革命的虔诚和对理想的执着, 黄钢决定以笔为枪,记录风云激荡地岁月。1939年8月,饱含热情 的处女作《两个除夕》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这是较早刻画出伟大领袖毛泽东光辉形象的作品。他从细致 观察中,生发生活的实感,摄取能反映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典 型事件,用粗略的线条勾勒出了毛泽东同志平易近人,与群众同 甘共苦的领袖风范。 黄钢的报告文学,是真实的时代记录。总善于及时、真实而深 沉地把握和凸现时代的特征,与人民的感情和愿望息息相通,作 品包容着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在他热情讴歌延安生活的同时,汪 伪政权正干着投敌附逆、出卖国家的卑鄙行径。作家不忘挥舞手 中犀利的解剖刀,对破坏统一战线的汉奸卖国贼的丑态予以坚决 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开麦拉之前的汪精卫》把一个虚伪政客 惯于“表演”、矫揉造作、表里不一的两面派丑恶窘态暴露无遗,对 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1939年3月,他随鲁艺文 艺战地文艺工作团开赴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战争的烽火锻 炼了热血青年的铮铮硬骨,丰富了黄钢的生活实感。他亲眼见到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参加一场篮球赛几次排队都未轮上,却寂寥 地蹲在僻静一角高兴观看比赛,安之若素。1940年2月发表《我看 见了八路军》,对八路军的感人事迹作了深入报道。同年5月梦寐 以求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年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前夕、黄钢的创作高峰到来 了。他的报告文学《森林里》和《雨》在《解放日报》上连载,作品描 写的是八路军三五八旅陈庚兵团转战太行山的历程。作家从真 实的细节中发掘人物的优秀品质,寓大于小,在看似平凡的行军 生活琐事中展示一代名将的非凡气度和品格,作品产生广泛影 响,并受到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写当前的斗争也可以写得很 好。《解放日报》最近有一篇黄钢的作品,叫《雨》,写得很好,就是写 当前的抗日斗争的。”这一时期,黄钢深受世界著名报告文学家基 希和斯诺的影响,创作中注重情感与理性相结合,在巨大革命热 情激荡中,伴有富于睿智的思考和剔透的理性分析。在他任《解放 日报》记者兼采访科长时写的《挽歌唱起来吧!》、《皆大欢喜》及 以前发表的《小林武夫》等通讯、特写都体现了他的这一风格。 抗战结束后,担任热河军区政治部新闻科长、冀察热辽分区 党报随军记者、新华分社副社长的黄钢,用他的笔真实生动地报 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胜利之夜──延安回忆》、《天空属 谁》、《蒋介石汪精卫“救国同心”》等作品,连同两年后在东北战场 及解放上海的战斗中写就的《东北战场的一盘棋局》、《他们是胜 利者》、《决裂》等报告文学,共同绘就了解放战争时 期英勇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的长篇 历史画卷。 全国解放后,黄钢从事电影工作,写有电影剧本 《团结起来到明天》,还出版有影评集《在电影工作岗 位上》、《电影批评与创作问题》。1963年起他担任《人 民日报》国际部评论员,写出了大量的文艺性国际评 论,结集成《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这就是 美国的缩影》(与人合著)等。随后,他赴西藏采风,写下 了《拉萨早上八点钟》,从具体可感的生活细节中开 掘深刻的主题,全面展示了西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从奴隶到主人的历史性胜利,为民族团结谱写出辉 煌的篇章。作为新闻记者,黄钢还多次访问过朝鲜、 比利时、南斯拉夫、法国、英国等国家,发表了许多国 际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如讴歌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的《朝鲜──晨曦清亮的国家》、在硝烟中预告朝鲜 人民必胜的《最后胜利的预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黄钢曾三次被派往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担任亚非作 家常设局中国作家代表。1961年在任中国电影工作 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期间,黄 钢参加了莫斯科第二届电 影节并任评奖委员。这些 活动与他的国际题材作品 一起为我国的国际文化交 流作出了贡献。 一生命途多舛的黄 老,“文革”期间又遭害。 1972年,《人民日报》社给 张春桥打报告说:黄钢经 审查没有问题,是否可让 他回报社工作?张春桥、姚文元坚决不同意。于是黄钢、郭小川 一起被挤出了《人民日报》,直到1978年,老人61岁重返新闻 岗位。“文革”结束以后,年过花甲的黄钢宝刀不老,笔耕不辍。发 表《难忘的延安之夜》,深情追忆和缅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讲话时的动人情景。接着又饱蘸深情写出《亚洲大陆 的新崛起》、《这是一朵朵报春的白花》等万人传诵,有着广泛影 响的报告文学名篇及电影剧本《李四光》。《李四光》从世界范围 的历史发展背景上来表现李四光,选取地质力学理论、地震预 报、冲破阻挠回国等典型事件,尤其注重语言的描写,从对话中 展现这位地质学家心系祖国,对人民负责和对科学事业奉献终 生的高贵品质。 黄钢的创作紧扣时代,关注现实。以其对历史性现场的触摸 与摄照,塑造了一尊尊时代的塑像,从各个方面生动立体地记录 了风云际会的民族历史。许多作品至今都是报告文学史上瑰丽 的篇章。黄钢还曾担任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全国委 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政治学院教 授、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及《时代的报告》杂志执行主编。1993 年,76岁的黄钢在北京去世。 1942年,黄钢在他的名作《挽歌唱起来吧!》曾这样写道:“这 一切都证明了我们 没有放弃共产主 义,反而是共产主 义的最高理想叫我 们这样做的。”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