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桂所:观古井测地震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大地震,隆尧县是震 中,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2002年1月 25日,记者 来到了当时的震区马栏村,除了一口古井,当年地震 的遗迹荡然无存。古井边的石碑上记录着36年前地震 的一些预兆:震前3日,井水暴升,水中似大鱼游腾; 临震,井水外溢,发出浓烈的硫磺气味;震时,井喷 水柱高4米,持续6小时,涌出泥沙300余立方米,一 条裂缝从井边穿过;震后,井水由苦变甜。 这口井现在已成了隆尧一宝,井口上方覆盖着一 层木板,环井盖起一座封闭式的亭子,井水虽甜,却 不让村民饮用。它难道是仅供人凭吊的历史文物?不, 应该说它是地震预报的实验室。36年来,有一个人始 终呵护着它,每天观测好几次井水的变化,从中总结 预报地震的规律。他就是马栏村村民,今年62岁的袁 桂所。 邢台大地震中,马栏村死伤人数众多,袁桂所的6 位亲人被砸死,自己也被砸晕。当时全村哭声连天, 时任民兵副连长的袁桂所从废墟中爬起来,迅速组织 青壮年救人。震后,袁桂所忽然想起来,地震前几个 月,村里井水老是冒泡,怎么打水井水也不干。这显 然就是地震的前兆,自己怎么就想不到呢? 1966年3月10日,周恩来总理到隆尧视察灾情。 总理说,前人只给我们留下地震的记录,没有留下经 验。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必须从中取得经验。 袁桂所把总理的这些话牢牢地记住了, 当年3月12日,他开始观测井水变化, 正式搞起了地震预报,从此每天不断, 一直坚持到现在。 袁桂所观井几天以后,就判断3月 22日左右有一次大震,届时果如所言。 由于预报及时,那一次地震虽是7.2级, 群众损失很小。预报引起上级重视,按 照县领导的指示,袁桂所在村里找了6 个伙伴,成立了隆尧县第一个地震科研 小组。当时,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搞 科研,辛苦一年,村里至多给记几分工, 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1967年,袁桂所在全国地震工作会 议上宣讲了他的第一篇论文《地下水与 地震》,并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交换了意 见,李四光勉励他抓住地下水观测不放, 把研究搞下去。袁桂所信心更足了,带 着科研小组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先后对 1968年河北任县永福庄5.1级地震群, 1970年山东潍坊7.4级地震,1974年云 南昭通7.1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7.4 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都提出不 同程度的预报意见。 1980年,袁桂所再找新人不容易了, 就动员老伴、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一起观 测,成立了家庭地震科研小组。近几年,子 女们相继成家立业,老伴也家务缠身,日常 观测和预报地震只能靠他一个人了。 如今,袁桂所把自家的房子盖在古井 附近。他给记者“传授”了根据井水变化 预报地震的几条规律:井水冒泡泛花为地 震前兆;以秒计算泛花起灭时间,再乘以 0.5公里为震中距井里程;泛花大小反映 震级,大花5级以上,中花4级,小花3 级;井水泛花三五天后必有地震;泛花方 位之反向即为震区方位。这一规律说起来 简单,但却凝聚着袁 桂所36年付出的多 少心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