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宁波平原中全新世海侵事件及古人类活动的快速响应
【类型】期刊
【作者】唐亮,吕晔,年小美,雷少,王张华(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刊名】第四纪研究
【关键词】 文化间歇事件;地层记录;鱼山遗址;海岸带环境变化
【资助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76042)资助
【ISSN号】1001-7410
【页码】P1116-1132
【年份】2019
【期号】第5期
【期刊卷】1;|7;|8;|4
【摘要】姚江-宁波平原是新石器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区,大量考古与古环境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本地区7000年来的人地关系,尤其是新石器遗址文化间歇事件的原因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鱼山遗址地层记录的详细研究以及与区域多个遗址地层的空间对比,并对照该区自河姆渡文化一期以来古人类遗址的时空迁移过程,总结新石器文化演进中的海侵事件,并分析其与文化间歇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如下:1)鱼山遗址从山麓到平原,地层记录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古地理位置获取剖面进行对比,才能重建更完整的古环境演变过程。2)鱼山遗址记录了2次海水入侵事件,分别发生于6300~6000cal.aB.P.和4500~3400cal.aB.P.,这两次事件与区内其他遗址文化层堆积中普遍叠压的自然淤积层或文化层缺失现象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研究区另有部分遗址在5400~5300cal.aB.P.也存在海水入侵迹象。3)新石器遗址时空分布呈现阶段性变化,河姆渡文化一、二期,遗址数量少,增幅小,主要分布于山麓缓坡地带,反映海水入侵造成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河姆渡文化三、四期的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且向开阔平原地带扩散,表明较稳定的海平面使研究区平原成陆面积增大,古人类对海岸带的利用快速扩张。良渚末期,遗址大幅度减少,直至商周才重新增多,反映持续的海水入侵制约古人类活动强度。上述遗址时空迁移特征反映海岸带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
【全文】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