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6次年会在黑龙江大庆圆满召开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江山,叶勇

【刊名】化石

【关键词】 古脊椎动物;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学术年会;专业委员会;大庆;黑龙江;旧石器

【ISSN号】1000-3185

【页码】P65-66

【年份】2019

【期号】第4期

【摘要】1959年,随着松嫩平原上一座名为“松基3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大庆——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年轻城市,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等脊椎动物组(周明镇等)根据当时收集的顾乡屯及东北其他地点的标本,对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首次综合性记述,编著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志》,确立了东北地区晚更新世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57年后,为了进一步促进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

【全文文献传递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6次年会在黑龙江大庆圆满召开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6次年会在黑龙江大庆圆满召开

江山 叶勇

1959年,随着松嫩平原上一座名为“松基3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大庆——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年轻城市,从此叫响全国,传扬世界。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等脊椎动物组(周明镇等)根据当时收集的顾乡屯及东北其他地点的标本,对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首次综合性记述,编著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志》,确立了东北地区晚更新世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57年后,为了进一步促进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和古环境的研究以及更好地推动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科学研究,促进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交流研讨最新学术成果,共谋学科发展大计,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5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6次年会于2016年8月21~25日在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之称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举行。

大会开幕

会议开幕式由学会副理事长石金鸣院长主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大庆市副市长常城及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长邓涛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首先由大庆市副市长常城致辞,他表示将继续推动大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遗址)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发展特色旅游创新事业。随后,对在全面推动第四纪古生物化石系统收藏、精心保护、展览教育及科学研究方面突出表现的大庆博物馆授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和在博物馆建设和展陈、科普创作和教育、社会推广和普及等方面做出典范的重庆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淳、朝阳日报记者张万连颁发了“杨钟健科学传播奖”。张翼秘书长在学会工作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学会的组织建设,以及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近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入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研究等,这些研究创新程度很高、技术手段新颖。同时,她还介绍了学会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程度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持续出版学术会论文集等情况。

会议报告

本次年会由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大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大庆市博物馆承办。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90多家单位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内外代表260余位参加会议,论文集收录了30余篇文章,展示了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近60位专家学者以及国外同行的精彩报告涵盖了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分子生物学、古环境学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等等。这些报告既揭示了古生物研究的美好前景,也显示了东北地区新近纪地层对认识中国整体地层结构和古生物面貌有重要意义。为鼓励青年学子的快速成长并脱颖而出,本次年会还开辟了研究生报告专场,既给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学术交流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了一次检阅。最终,经过学会教育委员会组织理事和专家进行认真评审,有4位同学获“研究生优秀报告奖 ”。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气势恢宏、精品云集、展示新颖的大庆市博物馆及厚重大气、质朴昂扬、粗犷豪放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和野外猛犸象化石发掘地点(剖面)等内容丰富的考察活动。另外,学会理事会召开了理事会会议,就未来两年的理事会工作和学科发展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审议下一届年会的承办申请,经理事会投票表决,最终确定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和安徽省古生物学会联合承办。

此次年会使我国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科普工作者齐聚一堂,展示了最新成果,交流了工作方法,促进了相互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让我们有理由对下一届年会充满期待!期待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等领域硕果累累、再铸辉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