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辽瓦店遗址地层中多元素指标对古人类活动的记录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42

【类型】期刊

【作者】李中轩,朱诚,王然,欧阳杰,张广胜,马春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武汉大学考古学系  武汉  (430072))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武汉大学考古学系  武汉  (430072)

【刊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关键词】 多元素指标;古人类活动;辽瓦店遗址

【资助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k21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190)

【ISSN号】0256-1492

【页码】P113-118

【年份】2019

【期号】第6期

【期刊卷】1;|7;|8;|4;|5;|2

【摘要】用ICP-AES和XRF方法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T0709地层中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恢复了夏代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1)夏代文化层(250~325cm)时期是整个剖面的最湿热阶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相对有限,生态系统良好。(2)东周文化层下段(205~250cm)仍是相对湿热的环境,磁化率大幅上升,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其中220cm处的K、Mn、Sr、Ba含量骤降,说明该层段可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曾被废弃。而在205cm处地层中8种元素的含量快速升高,表明在下东周文化层中期人类活动异常频繁。东周文化层上段(120~205cm)气候变冷、风化作用减弱,Pb含量的异常和Cu含量高值暗示遗址有青铜器制造活动的遗迹。(3)明清文化层(70~120cm)时期气候干冷。本期地层中除Cu含量无显著变化外,Ba、Ca、P、Pb、Sr、Mn、K均有高值层位,而且本层位磁化率较高,这表明该时期人类活动的繁荣。同时,本层中含有陶片和瓷片以及较高的Pb含量,说明遗址在明清时期曾有瓷器作坊的历史;而Cu含量的低值则表明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已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全文文献传递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