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中的“去创新意识”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0

【类型】期刊

【作者】刘释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

【作者单位】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

【刊名】收藏·拍卖

【关键词】 书法创作;生命状态;井上有一;书法家;创新意识

【ISSN号】1672-6928

【页码】P25

【年份】2019

【期号】第7期

【摘要】一切艺术的所谓创新都是伪命题。艺术的标准无所谓“古”与“新”,只有“好”与“不好”。时下常说的所谓创新意识,算是工业文明背景下人类追求所谓文明进步而创造的词汇,极富功利色彩及煽动性,而艺术最本质也最动人之处,正在于其去功利。若非要说它有功利,那也仅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和观者在欣赏过程中

【全文文献传递

书法创作中的“去创新意识”

书法创作中的“去创新意识”

文:刘释之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艺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一切艺术的所谓创新都是伪命题。

艺术的标准无所谓“古”与“新”,只有“好”与“不好”。

时下常说的所谓创新意识,算是工业文明背景下人类追求所谓文明进步而创造的词汇,极富功利色彩及煽动性,而艺术最本质也最动人之处,正在于其去功利。若非要说它有功利,那也仅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和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获得灵魂的安顿与心灵的慰藉;艺术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乃在于无限接近于——道。

道法圆融,道由器显,而由技进。技之精进,有赖于艺术家日夜研磨,毕生投入。

这是生命的历练,意志的磨淬,更是人格的完善和灵魂的陶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美,但人们总是崇拜完美,并努力追求完美,这是人类文明的永恒方向,是人格塑造的崇高目标,也是人类对自我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的最高期待。

一切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大道的过程。

井上有一一辈子不停地在书写,并终其一生追求完美。他的书写状态,即是其不断走向人格修炼完善的状态,他曾把自己书写的作品形象地称为“肉迹”,这是对书写者“墨迹”最形而上的概括与直视,也是艺术家对自己生命状态最真诚的表达和尊重。

我们可以评价井上有一的书法有多么了不起,多么富有“现代创新意识”,甚至从他书法作品中墨迹的浓淡、笔触的率性、线条的恣肆和结体造型所产生的透视感,对汉字造型的颠覆,等等,去解读出某种抽象主义思潮影响下所流露出的生命意趣的表达——这种解读,其实也不过是迎合西方解构主义、康定斯基流派的艺术见解罢了——即便如此,这些观感所包含的审美以及价值判断,也仅限于旁观者和书评人而已,一切均与艺术家本人无关,更与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搭不上界。井上有一所能做的一切,是在具体的创作中如何真诚地面对自己,如何真诚地自由书写。

井上有一曾在《书法的解放》中提出三项颇具批判性的主张:一、将书法从“书法家的书法(玩技巧)”中解放出来,变成“人的书法(即能看见纯真心灵的书法)”。二、为此,要把我们(书法家)这些表现者从一切束缚中解放出来。即从“书法家”的束缚中解放人性。三、作为第一步,首先要对保守的书法界造反(把自己从书坛中解放出来)。——其实,这三点可以简单归结为一点是:书写人性。即是要书家懂得自由表达,自由书写,在书写中表达出自己——艺术家的人格。

荣格说,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文化是集体人格的表现形态。我们之所以欣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因为我们能从其作品背后窥见艺术家伟大的人格,这其中或包含了其所遭受过的苦难,或褒扬了某种不屈的生命意志,或蕴含了某种豁达的情怀和高贵的灵魂——这一切,并不是从艺术家本人的刻意创造而来,而是生命状态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刻意,则不自然;做作,则不真诚。假的、生硬的东西,往往不能打动人。

(编辑/陈彦如)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