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探析 ——以《冰川与晚霞》教学为例

日期:2019.12.16 阅读数:57

【类型】期刊

【作者】彭治荣(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刊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

【ISSN号】1673-9884

【页码】P37-40

【年份】2019

【期号】第8期

【摘要】文章通过小学美术课程与儿童哲学教育的特点,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为路径,探究小学美术学科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哲学方法。结合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理论,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以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五课《冰川与晚霞》为例,从课前设疑欣赏、教案主题重构、教师提问技巧等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美术教育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途径。

【全文文献传递

小学美术课程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探析——以《冰川与晚霞》教学为例

小学美术课程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探析
——以《冰川与晚霞》教学为例

彭治荣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文章通过小学美术课程与儿童哲学教育的特点,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为路径,探究小学美术学科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哲学方法。结合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理论,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以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五课《冰川与晚霞》为例,从课前设疑欣赏、教案主题重构、教师提问技巧等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美术教育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学科渗透;儿童哲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9)08-0037-04

收稿日期:2019-04-23

作者简介:彭治荣,男,福建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

从哲学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美学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美育本质上来说即是一种哲学教育,美育主要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来实践。因此,小学美术课程本质上就具有一定哲学性,是儿童哲学教育的良好载体。目前,我国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实施效果令人堪忧,片面的书本知识教学造成学生美术欣赏水平偏低、抹杀学生创作的独创性、家长不懂学生的作品,无法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等问题。针对于此,将现行的美术课程与追求智慧的哲学教育结合起来,运用于小学生的学习之中,有利于学生在美术创作时更加以自己的感受为基础,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以作品表达自己的内心,升华自己的思维水平;摆脱纠结于画的“像不像”的粗陋评价标准,形成具有审美眼光的艺术评价思维。本文针对目前现行的小学美术课程,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对美术课程实施所做出的要求,探索其与儿童哲学教育结合的积极意义与有效途径。

一、小学美术课程与儿童哲学教育的联系

从狭义上来说,美术教育即学校美术课程,本文主要以狭义的美术教育为着眼点,讨论小学美术课程和儿童哲学教育的关系。学校美术课程是在学校中,由专业的美术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活动。根据课标里面的要求,小学美术课程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可见,当下小学美术课程已不能再是传统的美术课程,即教师只需要教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新的小学美术课程“不仅仅是动动嘴的事情,要动手,也就是说,还需要让学生从事创造。”[1]是一种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达到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品味的新课程。

儿童哲学教育理论形成于上个世纪中叶,由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马修·李普曼创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儿童哲学教育已经开始由理论走进学校课堂,影响力逐渐增强。“李普曼等人创立儿童哲学的初衷是培养美国学生的思维品质,这同样适用于我国学生。”[2]对于我国当下基础教育中,哲学教育薄弱的现状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李普曼的儿童教育哲学教育主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观点:第一,儿童是哲学的儿童。儿童生来就具有哲学潜质,同时儿童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儿童哲学具有独特性。第二,教师是懂得儿童哲学教育的教师。能否将每一个儿童独有的哲学激发出来,是衡量教师是否懂得儿童哲学教育的标准,儿童哲学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应具有合格的哲学逻辑水平,有能力为教授儿童哲学总结出可行的教学方法。据此,我们可以将儿童哲学教育的内核可以归结为:教师提炼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与教学逻辑,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自身哲学,积极引导儿童哲学思维发展的方法论。

从目前实行的课标来看,小学美术课程所要求的教育目标与儿童哲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着高度的契合。首先,儿童哲学教育要求将儿童自身具备的哲学激发出来,使之系统化和整体化,这与课标中要求的“愉悦性”和“人文性”相契合的,让学生通过学习鉴赏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而学会自由思考,对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内核进行自我内化。第二,不仅要让儿童的哲学思维得到激发,更重要的是教会儿童去运用它、表现它。小学美术课程无疑是承载这项任务的优秀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学会将自身的思考通过自己的作品外显,这与课标中体现的“实践性”相吻合。

二、小学美术课程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意义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美术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特征,即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的高度结合。因此,将小学美术课程与儿童哲学教育联系起来,把教师、课堂、学生三者与儿童哲学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使小学美术课程呈现出不同与以往的风格,为其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打造富有哲学气质的美术教师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教师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审美、创造等能力,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能力表达情感与思想,最终成长为具有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4]打造富有哲学气质的美术教师,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教师通过美术课程的教授,建构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为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要对美术作品先要有一个自己的解读,解读过程是教师对于美术作品内涵的自我认识,也是是教师自我哲学体系的建构过程。其次,教师通过架构自身哲学体系,提炼出教授学生学习哲学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美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授,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发现本身天性中本就具备的哲学。教师在对学生教授美术作品时,可以讲授对于内容的思考与理解方法,把握住学生的特点,设计契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课堂,进而达到让学生更易进入哲学大门的教育目的。

(二)构建蕴含哲学探究的美术课堂

美术课堂是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思维活力的课堂,“新课改指出要求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5]笔者认为构建蕴含哲学的美术课堂将更加积极调动课堂氛围,提升思维的活跃程度,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强沟通,从而促进新知识的接受与内化。笔者认为,构建蕴含哲学探究的美术课堂从以下几点进行体现:首先,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将具有哲学意味。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针对要讲授的内容,提前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选择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促进学生哲学思维的发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加入不同的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的思考氛围,例如问答、举例、自由绘画等不同的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活动。最后,通过课后练习,发掘学生的哲学思考,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反刍,摒弃死板临摹的美术学习方式,根据内心感受,独自进行创作,完成自己的作品。

(三)培养具有哲学素养的美术学生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是教育工作者要去思考的重要问题。学习从本质来说是一种要求学习者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起优良的学习方法和强大的学习自信是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重点。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审美教育,训练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激发学生对于美的思考,提炼作品感性中体现的哲学。养成具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习惯,将自己的思想线索进行整合,形成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三、美术课堂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途径

如何将小学美术课程与儿童哲学教育有效联系起来,达到使学生美术知识与哲学思维的共同发展的教育效果,是本文需要重点的探讨的内容。接下来以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八册第五课《冰川与晚霞》(以“渐变色”的学习为教学目标)为例,对小学美术课程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途径进行分析。

(一)课前设疑探索哲学知识

古希腊的哲学家通过问问题的方式,逐步诞生了不同的哲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这些理论逐渐形成了哲学的主要学科,分别为: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以及美学。美学为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存在,已经具有完整的问题体系。美学的基本问题有以下几点:美的起源、审美类型学、审美现象学、审美文化学、形式美法则。在美术教育中,“资源整合、活动导入,是‘欣赏·评述’领域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6]课前根据美学基本问题进行设疑,对于学生在正式学习中,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深入理解知识内核,锻炼思维能力,探索哲学知识具有引导作用。结合《冰川与晚霞》一课的内容,以课标表述的课程性质为规范,以儿童哲学教育为引导,进行课前设疑设计(见表1):

表1

?

(二)引导提问锻炼哲学思维

“师生的课堂问答行为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7]富有哲学思维的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对学生进行哲学思维引导,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问法。按照“布鲁姆—特尼”课堂提问模式,课堂提问分为六个层次提问模式,即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和评价水平提问。结合《冰川与晚霞》一课的内容,按照上述六个层次的提问模式,进行提问设计(见图1):

1.知识水平提问:“冰川是什么颜色的?”“晚霞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层面的提问不需要学生的深入思考,提取已有的知识即可。

2.理解水平提问:“冰川与晚霞颜色的不同点在哪?”这一层面的提问旨在帮助学生组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并对此进行深加工。

3.应用水平提问:“对冰川与晚霞的颜色进行对比,思考还有那些事物的对比是这样的?”这一层的提问将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情境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

4.分析水平提问:“产生这种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层的提问要求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理清知识结构中,各个因素、构造与逻辑体系的关系。

5.综合水平提问:“同学们对于这种颜色变化有什么想法呢?”这一层的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一层,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6.评价水平提问:“大家认为这位同学的想法如何?”这一层的提问是最高水平的提问,旨在训练学生的价值判断与取向,产生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见地。

图1

(三)教学设计构建哲学课堂

美术课堂是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思维活力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是不同的。如何构建蕴含哲思的探究型美术课堂?这就要求在课前的教案设计中,充分融入哲学思维,从而设计出富有哲学意味的课堂。结合《冰川与晚霞》一课的内容,以在课堂中渗透儿童哲学为重点,进行导入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PPT中放映一组图片,并进行问题引入:同学们,图中的冰川和晚霞各自有什么特点?其中色彩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经过自我思考,给出自己的回答。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具体名称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吧。

【哲学渗透点】新课伊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自我意识和学习探索欲望。

二、新课讲授

1.通过PPT展现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带出关键词:渐变色、明度和明度推移。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什么是渐变色?”“明度的推移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如果要同学们来下定义,这些概念应该是怎样的呢?”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阐述组内观点。各小组之间进行比较讨论。

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图片内容,3分钟后随机请5名同学上台,对老师PPT展示的不同图片进行分类,选出哪些是明度渐变的图片。

【哲学渗透点】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结合起来,开掘思维深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巩固提升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们现场列举现实生活中明度渐变的实例。

【哲学渗透点】带动学生的联想,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将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将小学的美术课还给孩子,让孩子在其中发现真正的自己。小学美术课程与儿童哲学教育的结合,不仅仅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好思、好学、好问,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从而为其日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好良好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2]骆明丹,汤广全,郭思宁.儿童哲学课程本土化:问题及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7(8):34-37.

[3]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

[4]辜敏.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哲学追问[J].中国教育学刊,2017(S2):62-65.

[5]徐习慧.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对儿童创新思维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153.

[6]刘秀丽.构建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意见的几点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116-117.

[7]张芳芳,董新良.小学教师课堂问答行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36-38.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