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三江矿藏的大门

日期:2019.12.25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李四光地质 科学奖”颁奖大会上,为西南三江地区 找到丰富矿藏的功勋人物李文昌获得 了该奖项荣誉。 李文昌从1981年开始从事普查找 矿、矿床勘查、地质科学研究和重大地 质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25年来,他和 同志们一起,先后发现和评价了5个大 中型矿床,在云南版图上新添了几片勘 查开发基地,组织实施了“西南三江特 别找矿计划”,尤其在三江云南段,发现 了1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和一大批中 小型矿床,找矿效率是全国找矿平均水 平的3.5倍,找矿效率名列前茅。记者近 日采访了这位为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 贡献的科学家。 记者:25年来,您在西南三江南段找矿 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请问,您是何时 到云南工作的?主要收获有哪些? 李文昌:我是从1982年初进入云 南省云龙县白洋厂地区开展银多金属 矿找矿工作的。我和同志们发现和评价 了5个大中型矿床,提交了4份详查、 勘探地质报告。云南省镇沅金矿是由老 王寨金矿、搭桥箐金矿、冬瓜林金矿等 不断扩大相连后形成的超大型金矿床。 其中,镇沅搭桥箐金矿(中型矿床,金储 量13.2吨)项目获得地矿部找矿成果三 等奖;镇沅冬瓜林金矿(大型,金储量56 吨)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一等奖;镇沅老 王寨金矿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二等奖和 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优秀报告二等奖。 1993-1994年,美国路脱斯公司老 挝金矿有限公司在老挝琅勃拉邦魔鬼 山地区开展找金工作。在两年找矿工作 进展不大的情况下,1995年,我受地矿 局(厅)的委派,受聘为美国路脱斯公司 老挝金矿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率队帮助 老挝开展找金工作,经过调查后认为, 该区的金矿可能为微细粒浸染型(卡林 型),主要成矿作用应在碳酸岩和碎屑 岩的接触部位,并预测出几处特殊地貌 区可能存在较大规模的矿体。于是,我 亲自取样分析,经过工作找到了一中型 金矿。该金矿现已转让给中国一家公司开 采,由于矿石品位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记者:您在老矿体上发掘了多片矿 产勘查开发基地,这些基地有什么特 点?您为什么那么自信在这些地区开发 远景资源? 李文昌:我对看好的重点成矿区从 来都是盯住不放,常常深入野外开展研 究,制定工作方案,一片片矿产资源勘 查开发基地逐步形成。比如,中甸普朗 地区,我一直认为该地区是很有潜力的 找矿靶区,在多次申请立项未果的情况 下,云南地矿局与英国比利顿公司合作 成立高山公司,对普朗地区开展找矿工 作。在英国比利顿公司撤出后,我仍然 坚信该区有巨大的找矿潜力。2002年, 在对矿区深入研究后,我带着样品到中 国地质调查局进行了专项汇报,地调局 领导当即表态给100万元,支持进一步 挖潜找矿。同时,我也非常清楚,矿区为 高海拔地区,山高坡陡,已发现的矿体 海拔在3900~4000米,骑马上山,单程 都需要近3个小时,如果公路不通,钻 机上不了山,项目是很难做大的。为此, 我亲自选线,筹集资金修通了12.5千米 的上山公路,从此揭开了这一超大型铜 矿的面纱。2005年3月4日,普朗铜矿 KT1矿体首采区勘探报告通过国土资 源部储量评审中心的审查,提交勘探储 量119万吨,其中331+332级达76万 吨,平均铜品位达0.61%,含金0.18克/ 吨,矿体远景储量大于400万吨,全区 已发现15个斑岩体含矿,远景资源量 达1000万吨。 另外一个是保山核桃坪地区。该地 区是集铜、铅、锌、银、金、铁于一体的多 金属矿田,是应用多元信息成矿预测并 通过重、磁、电结合进行隐伏矿找矿的 成功范例。2001年,我在广南皂角树锑 矿项目中挤出36万元经费,对保山核 桃坪开展大比例尺重力测量400平方 千米和重力异常区1:5万地面高精度 磁测,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了解深部隐伏 岩体的起伏变化情况,确定相对隆起区 域,寻找隐伏矿体。通过重、磁、电结合, 推测在地表下250~270米有磁异常体 (矿体)存在,2003年验证钻孔,在276 米处见到了主矿层厚45米(累计厚65 米)的隐伏富铜(金)矿体和308米的铁 矿体。目前,我们已在核桃坪、打厂凹、 金厂河等圈定了铜、银等一系列矿床 (体),作为云南地矿局大型多金属资源 基地进行勘查和开发。 第三个发掘地是德钦羊拉铜矿。该 矿曾是“西南三江特别找矿计划”的重 要找矿成果,1999年转入地质大调查, 2000年施工钻探,了解里农矿体向深部 变化情况。由于德钦羊拉铜矿含矿岩石 主要为矽卡岩,花岗闪长岩体中也发现 了蚀变和铜矿化,因此,普遍认为矿床 为斑岩+矽卡岩型。2003年,云南铜业 集团公司决定开发羊拉铜矿,对里农矿 段首采区进行勘探。当时,我作为云南 铜业集团公司的技术顾问,羊拉铜矿勘 探的专家组组长,一直参与羊拉铜矿的 勘探工作。通过对里农矿段矿体和路农 矿段新发现的矿体进行深入研究后认 为,羊拉铜矿有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基 础,里农花岗岩体西侧有可能存在喷流 沉积成矿后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大型 铜矿体,建议云南铜业尽快追索控制这 一矿体。目前,羊拉铜矿已圈定了7个 矿段,外围找矿潜力巨大。2004年,我向 中国地调局作了汇报,地调局已安排开 展对羊拉铜矿外围的评价。 “西南三江特别找矿计划”原定云 南部分只有以北地区,面积不足9万平 方千米。我带着理论研究和找矿成果, 多次到北京汇报、争取,使“西南三江云 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勘查”成为国家“十 五”重点勘查项目,并将三江云南段的 范围扩大到元江以西至西南边境,面积 约21万平方千米。 记者:据介绍,您还参加了“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紧缺矿产资源快速 勘查评价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课题, 您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文昌:1997年,我参加“九五”国 家科技攻关项目“紧缺矿产资源快速勘 查评价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承担了 西南“三江”中南段试验区铜、金等矿产 决速勘查评价的综合示范研究,在铜、 金等多金属矿产快速综合评价方面做 了许多有益的探索。1998-2001年,我们 开展了“云南省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遥感综合调查”研究,筛选出找矿靶区 达42个,很多靶区已先后被一些地勘 单位登记和勘查,一些勘查项目取得了 重要成果。如中甸普朗地区、保山核桃 坪地区、鲁甸乐红地区等。2001-2003 年,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西南三 江南段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综合研究” 项目,并和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著名的 科学家一起,对西南三江南段开展了成 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成果报告评为 优秀级。2006年,我又成功新开了三江 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 究。此外,作为专题研究的项目负责 人,我还承担了“1:50万云南省矿产资源 潜力评价研究”,中德合作“云南澜沧江中 南段兰坪-思茅地区板块构造和成矿关系 研究”和“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对比 研究”等项目,《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 成矿系统与资源评价》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 术一等奖。 记者:三江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一 直备受关注,您和潘桂棠等著名科学家 在三江找矿中有哪些创新? 李文昌:理论创新是我们实现找矿 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我和潘桂棠、侯增谦、 莫宣学等著名科学家一起,提出了“多岛弧 盆成矿论”和“陆内转化成矿论”,解决了三 江地区找矿的重大疑难问题。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地质找矿 一直备受关注,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 期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 能有效指导三江地区找矿的成矿理论 和勘查技术。为此,国家在三江地区相 继安排了“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和 “三江特别找矿计划”,我一直参加由潘 桂棠、侯增谦、莫宣学等著名科学家主 持的科技攻关项目。经过10多年的攻 关,以潘桂棠等为主,提出了“多岛弧盆 成矿论”,该理论为我们指出了到那里 找矿,找什么矿的方向。美国地质学会 主席Burchfiel院士对该理论给予了高 度评价,认为是“被地质实践所检验的 全新的构造一成矿模式”。以侯增谦等 为主,提出的“陆内转换成矿论”,阐明 了新生代(6500万年以来)成矿富集规 律,较好地揭示了三江地区大规模成矿 作用的动力机制和构造背景,解决了在 什么构造部位、找什么矿的问题。这两 个理论对云南和西部地区的地质找矿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我在三江找矿的长期实践 中,充分考虑了三江高山峡谷的复杂地 貌特殊,针对不同的成矿背景和矿床类 型,探索了五套有效的找矿集成技术, 实现了多个矿床评价的快速高效。这些 技术的集成在云南和西部地区的地质 勘查中被广泛应用。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