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王国的揭秘人
昨日,李文昌获得我国地质学界最高层 次的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作为全 国16名获奖者代表在颁奖大会上发言。 作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 省地质调查院常务副院长的李文昌,今年可 谓喜事连连:1月9日,《西南“三江” 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和勘查评价》项目 以其理论创新和找矿突破,获得2005年度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云南省首个以本 省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作为首席科学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李 文昌为我省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三江”地区即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三条大江并流地带,该地区有色金属、贵金 属矿产丰富,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地质构 造非常复杂,岩浆活动剧烈,加之高山峡谷 深切割的复杂地形地貌,在“三江”找矿也 特别艰难。10多年来,李文昌把根深深扎 在了这块土地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没 有退缩。以他为首的《西南“三江”铜、 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和勘查评价》项目组,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 调查、构造模拟研究等,以崭新的理 论和找矿思路实现了找矿的快速突破。 近10年来,在“三江”地区云南段共 发现了12处大型、超大型矿床,其 铜、铅、锌、银、金的新增资源量相 当于全国保有资源量的10%,潜在资 源价值4400多亿元,“三江”的找矿 效率达到了全国平均效率的3.5倍以 上。项目组提出的“多岛弧盆成矿论” 和“陆内转换成矿论”,解决了在什么 地方找什么矿的难题,丰富和发展了 我国的成矿理论。凭着扎实的野外实 践经验和探索中的反复琢磨,项目研 究突破了原有的找矿技术,针对不同 的成矿背景和矿床类型,提出了5套 找矿集成技术。针对每一种类型的金 属矿,项目组的5套集成技术都能摸 清用哪几种方法才能做到“对症下 药”,实践效果非常理想。 李文昌项目组还实现了对矿区勘 查、评价的快速突破。在理论创新以 前,评价兰坪金顶铅锌矿大约用了15 年时间,评价思茅镇沅金矿这样100 多吨的超大型金矿用了将近12年,而 现在,评价普朗这样的超大型铜矿, 只需三四年就能基本摸清。根据项目 组创新的成矿理论,项目组预测香格 里拉县的普朗地区应该能找到斑岩铜 矿,目标锁定后,最终发现了这个规 模很大的铜矿。李文昌预测普朗铜矿 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铜矿。 荣誉来之不易,成果汗水凝就。 绚丽光环的背后,蕴含着李文昌20多 年来对地质事业始终不变的挚爱和非 同一般的付出。 1981年就开始地质工作的李文昌, 已把云南、贵州、广西的很多山区摸 得很熟,足迹几乎遍及云南所有的县, 发现和评价了很多矿床。上世纪80年 代初,李文昌进入“三江”地区,接 触的第一个矿区便让他初尝了地质工 作的艰辛。那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老矿 山,布满了明清时期挖矿留下的矿洞, 杂乱无序的老矿洞不知深浅,随时都 有失足跌落的危险,常常会把人吓出 一身冷汗。为了解矿床的分布规律, 他和同事们一个洞一个洞地爬进去测 量、调查,不管洞里是否有有毒气体, 是否会遭到凶猛动物的攻击。 1992年,李文昌光荣地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1993年秋天,为了研究油、 气生成与金属矿床的关系,李文昌早8 时从云龙县白洋厂银多金属矿出发, 沿途系统采集沿断裂带的卤泉水。天 气炎热,山路崎岖,饿了就啃点干粮 充饥,渴了就掬一口山泉。等来到兰 坪县金顶铅锌矿时已是晚上11时多, 整个人都瘫软在地上。那次经历给李 文昌的膝关节留下了后遗症,原本身 体很好的李文昌现在走路超过1小时 膝盖就疼得厉害。 一次,李文昌和两个同事到老君山 作金矿调查,专注于科考的他们没有注 意到天快黑了。当时设备很简陋,加之 在茫茫原始森林中,古木参天,浓荫蔽 日,根本分辨不出方向。他们在森林里 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出路。天黑了, 李文昌他们咬紧牙关一直沿着山脊走, 晚11时总算走出了原始森林。 “地质是个苦行当,我们的基层 科技人员甚至常年都在野外。”一年当 中李文昌至少有三四个月在野外,爱 人很支持他,可孩子才5岁,常常埋 怨李文昌不像其他家长那样领自己出 去玩。“如果有一天我能带着孩子出 去玩一整天,就太幸福了。真的,一 两个月能有这么一天就很不容易了。 干了这一行,对家庭的亏欠实在太多 了。”李文昌说。 最让李文昌满足与欣慰的,是找 到新矿床。他说,国务院已经颁布了 《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我们省 也制定了落实措施,地质工作新的春 天已经到来。“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尽 量多做点事!”充溢在李文昌心中的, 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