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精神:樱花还是鲲鹏

日期:2019.12.25
						

武汉大学有樱花。每年三月,很多公 共汽车都打出“去武大,看樱花”的牌 子来招揽乘客。这期间的武汉大学是发 售门票的,游人如织,名闻遐迩,樱花俨然 成了武汉大学的精神象征。 但是,并非人人知道这樱花的 来历。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 领了武汉。武大被迫南迁,强 盗们惊诧于珞珈山和东湖的 美景,把伤兵医院搬入了珞 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校园内。 不知当时那些伤兵看到这异 国美景,想想他们的所做所 为是否心安?日寇指挥官于是 在校院的“老斋舍”下种满 樱花,以安抚伤兵们的思乡情 绪。1945年兵败,他们滚回 老家,但是樱花却留了下来。 樱花是很美的,这无可 否认。在游人的眼中,樱花 似乎代表了武汉大学。其实 不,樱花象征的是国耻,是 弱小民族备受欺凌的血泪见 证。所以每年的那个时候, 都有一些学生自发组织起来, 向游人散发诸如“樱花虽美, 勿忘国耻”的文章。 樱花根本无缘代表武大。 武汉大学的精神血脉,据说联 系于当年的湖广总督张之洞 兴办洋务。他远涉重洋去英国 考察牛津大学回国后,兴办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学——” 方言学堂”。那是1893年—— 比北京大学还要早5年。这是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后来就 把这一年作为武汉大学的创 始。1946年牛津大学曾宣布: 凡当时国立武汉大学平均80 分以上的毕业生,可以授予牛津 大学的名誉学位。打一个浪漫 主义的比方,武大早在60年前,就加入了 教育领域的WTO啦! 迈入武汉大学档案馆,两面墙上挂 满了百年来历届校长的大幅照片:张之 洞,竺可桢,李四光,李达等。这是一种历 史的文化景深——遥想当年,蔡元培指派 竺可桢先生担任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主 任,竺先生集中当年“方言学堂”分散 在武汉三镇的高校,城内已经放不下, 他又指派当时同为筹备委员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先生出城去勘选新校址。据说当 时交通不便,李四光先生骑小毛驴带着 干粮和水,一大早就出了武昌的大东门。 大约中午,他来到罗家山下的一片乱坟 岗,天热难耐,人困驴乏,李先生就坐下 来休息。他往远处眺望,罗家山下的东 湖烟波浩淼、景色宜人。心里盘算着不 如就将校址选在这依山傍湖的地方吧。 于是他拿出地图,顺手环绕罗家山画了 一个圈——足足有八千亩!这就是武汉 大学的新校址。接下来是开工建设,李四 光先生请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美国建筑 学家汉斯先生作为建筑群的设计师。他 们汲取中西古建筑之精华,充分考虑山 地的特点,设计了老斋舍、老图书馆、体 育馆、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工学 院等几座建筑。这些中西合璧、 中心对称的建筑今天来看,仍然 堪称极品。以至于十年后,来武 大讲学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 著名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学家李 约瑟站在雄伟的老斋舍下惊叹: 我还没有见过这样用整座山的 基础来构思的建筑!这些壮观 伟大的校园建筑包含着祖国的 历史沧桑。也与李四光先生的 步履身姿紧密相联——现在的 武汉大学校园里,还有这样一个 雕塑:李四光先生手牵毛驴,翘 首远望。 学校落成了,蔡元培先生 亲自题写匾额:“国立武汉大 学”。武大成为当时中国四大著 名高校之一,吸引了众多的著名 学者来校任教。闻一多先生就 是这一时期来校,成为武大第一 任文学院长的。这位著名的现 代爱国诗人为武大贡献了很多 很多:是他,把罗家山更名为富 有诗意的珞珈山;是他,将老斋 舍的每个门户优选《千字文》 语汇命名;又是他,劝告学生 多做体育运动,带头去跑步,爬 山,上东湖去游泳;他还设计了 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徽等等。上 个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国家 主席李先念题词,在路边竖起了 一座闻一多先生的塑像。这令 人往往联想起校园里的鲲鹏广 场。在樱花丛中,这只展翅欲飞 的老庄哲学里的神鸟,鱼尾鲲 身、气度非凡。它的基座上有 一首化用《逍遥游》的四言诗: “北溟深广,鲲翼垂天,云搏九 万,水击三千”。这才是武汉大学的精 神写照,一种海纳百川的博大,一种穿 越了百年时空所沉积下来的文化底蕴。 这才是百年武大的精神象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