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招“头儿”

日期:2019.12.25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 所要面向世界招聘所长,年薪15万 元。4月8日,5名进入复试的竞聘者将 面试答辩。”为一个纯粹的地学科研 机构竞聘所长,在国土资源部门还是 第一次。得知消息,记者赶往位于北 京百万庄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参加了 这个面试答辩会。 9点,走进会场。见答辩会的阵势 着实不小:13名面试答辩专家组成员 和两名专业监督人员都是地学方面 的知名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的领导, 而且还包括了两名院士。参加旁听的 30多人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地质 力学研究所的各级干部,尤其是来自 地质力学研究所的14位中层干部,神 情格外专注──这可是在为他们选 拔“领头人”啊。 双料博士后“开场” 门开了,一位儒雅的男士进入了 人们的视线。顿时,50多双眼睛聚焦 于一点。 他是北大地质学系和清华大学 力学系的双料博士后,肩上扛着学术 著作14部、专业论文150篇,绝对是位 名副其实的学者。会前就听说,应聘 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必须是硕士研 究生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研究员及相 当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没想 到,连双料博士后也来了。从他的演 讲中,人们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对地 质力学研究所学术发展方面的诸多 想法。 不过,专家随后提出的一个问题 可把他给难住了:“您怎么看地质力学 研究所将要实行的理事会制度,理事 会和所长是什么关系?”他愣了一下, 很明显这个问题有些出乎意料。会场 出现瞬间沉默。旁边的“知情者”告诉 我们,作为试点,地质力学研究所在中 国地质科学院众多下属单位中率先实 行理事会制度──理事会决策、所长 负责、科学技术委员会咨询、职工代表 大会监督。看来,这个“头儿”并不好 当,不仅要有较高学术水平,还要谙熟 科技管理工作,了解国家科研机构管 理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 整理思路后,他还是按照自己的 理解解答了这道“难题”。一个小时的 答辩即将结束,地质力学研究所现任 所长杨万来从管理的角度提了本场 面试的最后一个问题:“力学所离退 休人员比较多,因而在资金上每年都 有不少‘缺口’,你打算怎么挣?”无 疑,在他的心里,最关心的是地质力 学研究所的未来。 有心人赢人心 杨万来是一位和善的老者,我注 意到,他是整个面试答辩会上点头最 多的人,有时是对面试者的鼓励,但 更多是赞许,只要听到值得借鉴、采 用的设想和措施,就会笑眯眯地频频 点头。这不,在第二位竞聘者介绍自 己单位采用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时, 他一边点头,一边同旁边的专家说: “是比我们先进多了,应该借鉴。” 第二位竞聘者是位博士,来自成 都,个子不高,给人一种精明、干练的 印象。他从1995年开始就一直从事科 研单位的管理工作,经验丰富。从目 标原则到实施方略,从科技创新到科 学管理,对于未来工作的设想,他讲 得具体而富有创意。 不过,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 开场白:“因为李四光,我走上了地质 工作这条路,我有着解不开的李四光 情结。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可以看 出,他不仅对李四光先生开创的地质 力学学科和创办的专业研究机 构──地质力学研究所怀有深厚感 情,而且对这一工作有着较大的期 许。 自由演讲之后仍然是答辩。专家 又提到了刚才的问题。显然,对于理事 会这种新的管理体制他是有所了解 的,只用了寥寥数语便解释清楚了。他 告诉大家,对办学所的情况他曾做过 一些了解和分析。看来,他对这次答辩 是下足了功夫的。一名旁听者小声说: “这就是有心和无心的差别。” 另类的“海归” 和想家的“海归” 第三位是名留美硕士。一上来, 他就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了自己的“转 换理论”,讲解着全新的石油成因学 说和地震爆炸成因理论,让大家不禁 产生出在听学术报告会的错觉。他的 演讲很有个性,时时刻刻地传递着新 的观点、新的创意,除了许多新思想、 新理论,他提得最多的则是人文精 神、严格管理、资料共享和知识产权 等内容。 他认为,他在国内外多元化的工 作背景为他造就了“多元化”的特色, 而“现代科学就需要多元化”。 下一位也是位“海归”。只见他一 进门就冲向了专家席──与几位来 自地质力学所的老专家热烈握手,神 情激动。原来,他是地质力学研究所 的“老人儿”,曾在那里工作过6年,此 番回国,已是阔别18年后的重逢了。 他的演讲,语速明显较慢。这个 疑问直到会后才得以解开。原来,他 在这18年中完全处于纯英文的生活 和学术环境中,已经不适应用汉语演 讲了。他告诉我们,这些年他走过了 许多国家,此次特地回国,就是冲着 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来的。他说:“我 是从这里出去的,重返地质力学所是 我的希望。我始终抱着报效祖国的渴 望,这18年我不断学习,从事着地学 方面的课题,就是想把国外先进的科 研体制、项目管理经验、理论研究成 果等带回来。”交谈中,我们忽然发 现,未到50岁的他,两鬓已然花白。 身居要职的竞聘者 压轴的是一位来自东北的壮汉, 与众不同的是他没有应用电子演示 的方式,也没有任何文字的材料,一 上来就侃侃而谈。原来,他现在就是 一个事业单位主管业务的领导,还做 过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管理上的经验 甚是丰富。看样子,此类的汇报性“演 讲”他早已是驾轻就熟了。 会后,记者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 像别人那样准备一个精美的电子讲 稿。他笑着反问:“我是不是很‘土’? 但我实在没有时间准备。单位里需要 处理的事务实在太多了。” “您现在已经身居要职,为什么 还要来应聘地质力学所所长这个职 位呢?” “其实,最吸引我的是此次竞聘 本身体现出的公开、公平、公正。虽然 我们在外地工作、生活,但可以和北 京乃至国外的学者在同一个起跑线 上公平竞争,而这在以前,几乎是不 可能的。” 离开中国地质科学院,带着一个 未解的悬念,也带着对这几位竞聘者 深深的敬意和祝福。我知道,这一天, 一定会凝固在他们的记忆中,并且, 成为其中某一位的人生转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