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在西部

日期:2019.12.25
						

少年壮志学地质 1934年10月,一个严酷 的冬日悄然降临。在安徽安 庆,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他 就是汤中立。汤中立降生的季 节和他所处的时代似乎有着 某种暗合:一个动荡而苦难的 年代将要开始,一个少年的漫 漫人生之路也将从此开始。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 战事很快波及到安庆。其时, 年幼的汤中立学步未稳,但他 不得不随着父母跟着逃难的 人群,辗转漂泊到湘西的一个 小镇──当时的湖南省乾县 所里镇暂住。父亲在流亡中学 当教员,母亲帮人浆洗衣服, 挣点收入补贴家用。在极其困 难的情况下,汤中立勉强读完 了小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 利,他随着难民队伍回到了家 乡安庆市。颠沛流离的生活, 使年幼的汤中立目睹了山河 破碎的景象,饱尝了国破家亡 的痛苦,同时也经受了艰苦生 活的磨练。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 兴。1952年9月,高中毕业的 汤中立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 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期间, 他曾聆听过李四光、孙云铸、 谢家荣、尹赞勋、袁复礼、冯景 兰等学者的演讲或教诲,他们 献身地质科学的精神,成为他 的人生榜样。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在一次讲演时曾语重 心长地对同学们说,你们应当 成为新中国的“土地公公”和 “土地婆婆”……这番话情真 意切,就是希望他们成为新中 国优秀的地质学家,像传说中 的“土地神”一样,熟悉和掌握 脚下的地球。这次讲演给汤中 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至今 还记着李四光讲演时的神采。 与此同时,汤中立如饥似 渴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以优 异的成绩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地质学家 奠定基础。1955年秋天,他和 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队,到山 西省五台山区填制1∶5万比例 尺地质图。他们把图幅按人头 分成若干块,每人负责一块, 工作进入谁的领域就由谁当 “队长”,并由其承担最主要的 任务。其他同学在其分派下完 成本块的填图任务,而且要为 “队长”收集毕业论文的资料。 汤中立负责的地域在滹沱河 的两岸,地形呈现为一片广阔 的沙砾。在这样的地区中完成 填图相对容易,但对于将来要 完成的毕业设计都是相当棘 手的。然而汤中立却表现出突 出的应变能力。他将同学们组 织起来调查该地果树的分布 范围、生长年龄和长势情况, 调查水井的水深、水质及其历 史变化。最终他完成了毕业设 计:《山西繁峙滹沱河沿岸第 四系地质与果树调查的关 系》。这一设计别出心裁,获得 了很好的评语。 青春无悔赴边陲 酒泉自古以来就是一座 边陲小城,位于甘肃省河西走 廊的西部。南望祁连雪山皑 皑,其余三面皆是一望无垠的 戈壁滩。1956年春天,洋溢着 青春热情的汤中立,和几位同 学一起来到酒泉,在甘肃省祁 连山地质队开始了他的地质 生涯。其时,大西北是国家建 设的重点,急需地质工作者提 供各种矿产资源地。 从这年起,汤中立先后在 甘肃北山地区、祁连山地区和 河西走廊两侧山区从事地质 普查工作。他先从实习生干 起,由于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 突出能力和不怕苦不怕累的 精神,第二年就担任分队副技 术负责人,第三年任分队长、 技术负责人。期间,汤中立和 他的同事们,在前辈地质专家 宋叔和、陈鑫、严济南等人的 指导下,通过不同比例尺的地 质填图、检查古矿坑遗迹和追 寻群众报矿线索等方法,先后 在以上地区发现了铜矿、铁 矿、萤石矿、镍矿等一系列具 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产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辉铜山铜 矿的发现。 1956年7月,汤中立、陈 振兴、杜松亭三名实习生组成 地质组,由汤中立任组长,在 甘肃北山星星峡──白墩子 一带进行1∶20万路线地质调 查。一天,在进行地质路线填 图时,发现一块含铜矿的转 石:淡黄绿色的蚀变岩,除孔 雀石外,隐约可见黄铜矿豆 点。时近中午,他们商定停止 路线观察,改按转石追索法, 沿着戈壁滩上转石可能的来 源方向一步一步地追索。他们 一直追到一座黑色大山的背 后,铜矿转石突然增多,而且 有古人采矿的遗迹。在这里, 他们终于找到了原生矿露头。 经过观察,原来这座黑大山的 岩性是辉长岩,岩石中也存微 弱的黄铜矿化,山背后低凹处 是蛇纹石化橄榄岩与底盘白 云质大理岩接触,就在外接触 带发育一个北西西向的铜矿 矽卡岩带。专家们闻讯赶来了! 后来根据苏联专家建议,该地 当年10月份打钻,见到了深 部原生矿。 共和国不会忘记 1965年,是汤中立任甘肃 第六地质队大队技术负责人 的第三个年头,也是著名的金 川镍矿勘查工作最为关键的 时期。第一、第三矿区勘探结 束,第四矿区普查孔证明是贫 矿。在岩体出露面积最大的第 二矿区,地表没有矿化显示, 此前曾按200米行距施工过 19个钻孔,结果仅在岩体东部 发现了一些规模不大的隐伏 贫矿体;在岩体的西部,每个 剖面上的两个钻孔都没有见 矿,却都在200多米深度穿过 超基性岩时,出现了围岩。汤 中立感到了困惑:金川矿区有 没有更大的发展前景?汤中立 和同事们经过反复比较研究, 认为矿区岩体和矿体形态向 深部是有较大延伸的,据此, 他和一些同事认为深部值得 探索。于是,果断决 定,继续深部钻探。为 此,汤中立主持编制 了第二矿区深部找矿 设计方案:找寻岩体漏向深部 “岩枝”中的矿体。 对地下世界的探索,需要 科学的精神,更需要魄力和勇 气。12行KZ22孔的施工设计 深度为530米,预计打到岩枝 中的矿体后将于460米处穿过 去进入底盘围岩。但在实际施 工中虽然见到了岩枝,但在岩 枝中并未见矿,钻孔却提前于 375.7米打穿岩枝进入围岩。 按常规,见到底盘围岩就可终 孔。汤中立及其同事判定:巨 大的主岩体还没有打到,深部 还大有希望。因此他坚持不能 终孔,而是要继续向深部钻 探。结果,终于在566.71米时, 见到下部岩枝中的隐伏富矿 体。后来,经过多次调整设计深 度,更换钻机施工,结果隐伏矿 体厚度达到358.16米。金川矿 区勘探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使 金川矿床的铜镍勘查储量翻了 几番,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镍 矿。 从此,金川成为中国的镍 都,闻名中外。 1986年,甘肃省人民政府 和原地质矿产部在金昌市公 园内建立地质工作者纪念碑, 汤中立的名字作为镍都的开 拓者的代表之一,被镌刻于碑 文中。 不懈探索再立新功 在长期的地质实践活动 中,汤中立深切地感受到矿产 资源的发现难度越来越大, 因而研究、探索矿产资源的 成矿规律就显得更加重要。 “七五”期间,汤中立主 持执笔撰写了《中国镍矿》, 并纳入《中国矿床》中出版; “八五”期间,汤中立承担完 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 出版了重要著作《金川铜镍 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 式及地质对比》,《中国岩浆 硫化物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 等。 他对金川矿床的成矿模 式和找矿模式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提出了“深部熔 离──一期或多期贯入成矿” 学说。其成果和学说在国内 外被广泛引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汤 中立出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 程师。这使他必须以全局的 观点来审视甘肃境内的地质实 践,推动工作。比如,汤中立 作为甘肃省黄金勘查的组织者 之一,密切注意境内的找矿动 态。当西秦岭发现坪定、九原 金矿后,就全力组织评价突 破,由点到面,结果又陆续发 现了拉尔玛、石鸡坝、卢儿坝 和大水特大型金矿。这些矿产 地的发现和勘查,为甘肃在20 世纪90年代成为黄金大省作 出了贡献。 1995年,汤中立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祖国 对一位矿产勘查专家的评定, 是对一位把青春、热血与智 慧奉献给祖国西部开发事业 的知识分子的肯定。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