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42

【类型】期刊

【作者】同号文,吴秀杰,董哲,盛锦朝,金泽田,裴树文,刘武(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东至县文物管理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东至县文物管理所

【刊名】人类学学报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华龙洞;安徽东至;中更新世

【资助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2003和41630102);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15)资助

【ISSN号】1000-3193

【页码】P284-305

【年份】2019

【期号】第2期

【期刊卷】1;|7;|8

【摘要】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含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全文文献传递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