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世纪冰川的幸存者
【类型】期刊
【作者】苗淼
【刊名】绿色天府
【关键词】 幸存者;冰川;活化石;植物
【ISSN号】1672-1322
【页码】P56-57
【年份】2019
【期号】第7期
【摘要】苏铁亦称铁树.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亿8千万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纪。它历经沧桑,几度盛衰。现存的苏铁类植物,仅1科10属约110种,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
【全文】 文献传递
第四世纪冰川的幸存者

属于苏铁属的一种植物。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国的特有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之一,被地质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与大熊猫、恐龙化石一起,并称为“巴蜀三宝”
攀枝花苏铁
Cycas panzhihuaensis L. Zhou et S. Y. Yang
苏铁亦称铁树,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亿8千万年前的地球古生代二迭纪。它历经沧桑,几度盛衰。现存的苏铁类植物,仅1科10属约110种,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
攀西古裂谷中段的攀枝花市,地处南丝路古道蜀滇要冲的金沙江中游干热河谷区,具备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点。早在建国前,地质学家到此探察丰富的钒钛磁铁等矿物资源时,就发现了攀枝花苏铁。但由于受到当时国内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未进行深入调查研究。1971年,四川省农科所和原攀枝花市飞播林场进行植被调查时,发现了一片占地300余公顷,共10多万株的苏铁林。后经国内外专家反复多次进行对比研究,最后认定它是苏铁的一个罕见的新种,正式定名为攀枝花苏铁,并在国际上得到公认。 它的发现把苏铁植物自然分布的北界上推到北纬27°11′,对植物地理区系和古气候古地理研究有重要价值。国际苏铁专家特纳来攀枝花考察后惊叹:“这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



攀枝花苏铁属于木本常绿植物,茎粗壮,圆柱形,不分枝。株高约1m-2.5m,干茎45cm。叶集生于茎顶,叶柄有短刺,叶长70cm-120cm,羽状全裂,羽片70对-105对,呈条形。大孢子叶上部宽菱状卵形,密被黄褐色绒毛,篦齿状分裂,密披暗褐色宿存的叶基和叶痕。它的顶部簇生着一根根羽状的翠绿大叶, 仿佛凤凰鸟的尾巴,由此赢得了“凤凰蕉”的别名。
俗话说“铁树开花,活久见”,形容苏铁开花不易,十分稀奇。但攀枝花苏铁年年开花,每年春季,攀枝花苏铁都会在树的顶部开花,且雄雌异株。雄花序呈圆柱形,松球状,初开时它呈黄色,以后变成褐色;雌花序为半球表,掌状,都生在茎顶,初开时灰绿色,后来变成褐色,种子每年9至10月成熟,核果状,外有层种皮,外种皮为肉质,中种皮为木质,内种皮为膜质,有丰富的胚乳。
攀枝花苏铁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大弯曲段南北两岸。以攀枝花市为中心,在云南华坪、禄劝、元谋,四川会理、德昌、宁南等县亦有少量分布。与一般苏铁相比较,茎杆粗壮、树冠小、叶厚、叶表面具革质、蜡质层厚树根肉质都是攀枝花苏铁生活在干热河谷环境中形成的系列耐旱特征。
攀枝花苏铁是一种古老的孑遗植物, 大约从2亿7千万年的古生代起一直生活在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带。自第四纪冰期后,绝大多数种群均已灭绝,古苏铁作为植物演化衍生历第四纪冰期而独存的物种,攀枝花苏铁渡第四纪冰期之谜引发了专家和学者的大量讨论与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第四纪冰期临近时一些种子和孢子花粉落人溶洞中,在适宜于休眠的环境条件下处休眠状态。冰川消退后,少数溶洞随U 形谷壁崩塌而破坏,种子和孢子花粉出露地面。其中个别萌发长成植株,进而繁衍成现存的攀枝花苏铁种群。
攀枝花苏铁茎髓部富含淀粉,提取漂洗后可食用;幼叶水煮漂洗后也可食用,是一种救荒植物。在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民曾采挖苏铁的茎和叶食用或作为猪饲料,使种群受到一定破坏。7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苏铁植物的市场需求猛增,价格上扬,而苏铁植物繁殖时间较长,供求矛盾突出。一些不法商贩就把目光投向野生苏铁资源,投机商贩以此冒充栽培苏铁出售牟取暴利,盗挖、偷运之风盛行,不少攀枝花苏铁种群受到毁灭性破坏。为保护这一珍稀植物,1983年经原渡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三十多年的努力,保护区内现有天然生长的攀枝花苏铁234776株,成为中国乃至亚洲苏铁类植物自然分布纬度最北、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苏铁林。
责任编辑: 郭 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