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与中国铀矿

日期:2019.12.25
						

有一种东西的发现,注定要对人类此后的命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就是核能。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性。此后,仅仅过了半个世纪,对于来自铀的巨大能量的控制和利用就在现代社会成为现实。1942年,人类有了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戈莫多实验场爆炸成功;之后,是核潜艇、核电站……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爆炸于1964年10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门对门有两家与“力”有关的单位:展示人体力量美的北京舞蹈学院和研究地球力量运动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走进地质力学所,打开一道寂寥的铁门,当“李四光纪念馆”几个字出现的时候,我对并不久远的过去油然生出历史感。里面的墙面上贴着许多老照片,一点也看不出,引我过来的老先生马胜云,就是照片中常在李四光身边出现的小伙子。马先生今年76岁,从1955年大学毕业直到1971年李四光去世,他一直是李四光的学生和秘书。记者:我们知道的李四光,是位在中国地质学和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寻找矿产资源方面有许多贡献的大师。您是他的学生和秘书,一定知道很多他的故事。马胜云:有一件事迄今鲜为人知,就是他对中国核工业的贡献。应该说,在中国,较早关注原子能问题的,是李四光。记者:为什么这么说?马胜云:1920年,李四光在巴黎勤工俭学同学会发表题为《现代繁华与炭》的演讲。在讲演中,他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当时,卢瑟福研究原子核反应刚刚开始一年。记者:据说中国最先发现铀矿的是两个年轻人,叫吴磊伯和南延宗。马胜云: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李四光是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所长。当时,吴磊伯是他的学生,也是所里的助理研究员。李四光派吴磊伯和资源委员会的南延宗一道去广西一带进行地质调查。结果,那次发现了铀矿。后来,他们把这次的发现写成了论文,这就是1943年的两篇中国铀矿论文《论广西东部几种铀矿物》和《广西富贺钟区铀矿之发现》。记者:李四光最大的成就是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在找铀问题上,这个理论发挥作用了吗?马胜云:20世纪40年代初,李四光建立了自己的地质力学理论。按照这一理论,李四光认为中国找铀是有前景的。他认为,铀矿是稀有的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构造动力的作用,深部的东西会运移到上面。李四光提出了中国铀矿主要在3条东西构造带上。后来,事实证明了他的推论是正确的。记者:原子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亮相,会对李四光这样的地质科学家产生怎样的重大影响?马胜云:李四光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他的反应是强烈的。1945年,他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中外原子利用的预料》,感慨“外国原子利用得最盛,也是中国原子名词说得最响的时候”,呼吁中国人不要光说,而要积极行动。1949年,他回国时想尽一切办法带回了一部铀矿探测仪,后来就给了初建的铀矿普查队。这套仪器现在看来当然落后了,但在当时非常珍贵。上世纪50年代初,面对帝国主义的原子战争威胁,李四光十分重视国家原子能的研究和发展。他先后撰文《原子战声浪的共鸣和反响》和《从国防到科学》,仔细分析了科学与国防的关系、世界形势等,重点谈了原子弹在战争中的作用,再三强调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科学发展。他告诉大家:“我们所要的不是比锂弹或氢弹破坏力更大的原子弹,而是要役使从原子里解放出来的庞大能力,在征服自然战线上,执行比达维多夫计划更伟大的计划。我们要从原子的破裂,找出一些放射性的物质让它帮我们解决从前不容易看到的有关医疗、化工,乃至一般生理保健的问题并且作各种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总之,我们要把科学从垂死的资本家、帝国主义的魔手中拯救出来。让全世界的人民明了我们要科学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而不是要解决人死问题。让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们和和平阵营中所有的科学家们联合起来,担当这一光荣的任务。”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任第一任地质部部长。这时的他,有没有提到过找铀矿?马胜云:可以说,铀矿的问题一直让他不能释怀。1953年夏末,他去北戴河疗养。有一次,在小溪入海沙滩边缘,他发现有堆黑砂。当地渔民说,日本人占领那里时,曾挖砂运走。当天晚上,他就派人带信回北京,找到中科院当代物理所所长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尽管结果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异常,但是,他还是向当时也在北戴河的朱德反映了这件事。1955年2月17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用不着想入非非就可以预料到,将来我们的子孙会责怪我们的科学家,为什么眼看着像煤这样珍贵的物质被随便当燃料烧掉而默不作声。尤其对我们工程师来说,现在已进入用原子能代替普通燃料的时代了。此外,世界上储存的铀和钍,尽管可以使用几千年,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这些贵重物质被做成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炸弹而浪费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四光关心找铀矿,已经考虑如何使原子能为人类谋更多的福利。记者:其实,中国当时最要紧的资源问题应该是石油,他花在铀矿上的精力不会太多吧?马胜云:石油和铀对李四光是两大重心。作为地质部部长,他一手抓石油,一手抓铀矿。1954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上,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地质工作者应向群众大量宣传,发动群众报矿。”当时,从基层来的地质工作者常常向李四光汇报找矿情况,请示下一步部署。李四光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比如:有些地方的原生矿可能在更深一些的地方,不能走马观花,也不能完全靠辐射测量,而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和辐射测量结合起来;有些地方要注意寻找隐伏的矿床,地质找矿的主力部队、游击队和侦察兵要配合作战等等。记者:如此重视找铀,铀矿发现有进展吗?马胜云:1954年,刚刚成立两年的地质部设立了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新中国铀矿找矿就此拉开序幕。1955年,这个办公室扩大成为地质部三局,专职管理全国铀矿地质工作。就在这一年,地质队员发现了第一批200个有意义的放射性异常点。记者: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此有怎样的表态?马胜云:1955年1月15日,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席主持,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刘杰以及钱三强应邀前来汇报。他们随身带上了中国的铀矿石标本和探测器。会上,毛主席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用的铀矿石?李四光说,有。但是,一般的天然铀矿石,能作为原子弹原料的成分只有千分之几,因此需要大量的铀矿资源和浓缩铀工厂。接着,李四光拿出从野外带来的黑黄色铀矿石标本,一边给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传看,一边说明铀矿地质与我国的铀矿资源及国内铀矿勘查的情况。会上,科学家们为国家领导人进行了现场测量。探测器刚一接近标本,就产生了信号,大家顿时发出喜悦的笑声。毛主席最后高兴地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能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是要抓的,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定可以搞起来。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记者:总体上,李四光对中国铀矿前景持怎样的态度?马胜云:他对中国找铀矿的前景很乐观,认为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下到了功夫。简历马胜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历任李四光秘书、科委地质力学分组秘书等。1989年迄今,负责李四光纪念馆工作。曾发现北京西山隆恩寺第四纪冰川遗迹。编著《穿越地平线》、《李四光年谱》、《怎样找钴矿和镍矿》,参加编撰《李四光全集》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