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繁昌缪墩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淀粉粒分析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36

【类型】期刊

【作者】杨玉璋,禤华丽,袁增箭,姚凌,张居中,徐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繁昌县文物管理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繁昌县文物管理局

【刊名】第四纪研究

【关键词】 皖南;沿江平原;缪墩遗址;植物资源利用;淀粉粒分析;稻作农业

【资助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ISSN号】1001-7410

【页码】P1466-1474

【年份】2019

【期号】第6期

【期刊卷】1;|7;|8;|4

【摘要】皖南沿江平原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之间,是长江中、下游史前文化交流、传播与融合的重要通道.缪墩遗址(5060~4890cal.a BC)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是皖南沿江平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遗址出土的20件陶器残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在陶器内壁表面提取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淀粉粒,显微形态学鉴定表明这些古代淀粉粒主要来源于稻属(Oryza)、小麦族(Triticeae)、莲属(Nelumbo)、薏苡属(Coix)、栎属(Quercus)、菜豆族(tribe Phaseoleae)和芡实(Euryale ferox)等7种植物.各类淀粉粒的绝对数量与出现频率分析结果显示,虽然采集野生植物在当时仍是人们重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途径之一,但稻属植物的利用已在缪墩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结果表明,缪墩遗址应已出现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同的稻作农业,且其农业发展水平可能与同时期的马家浜文化相当.与此同时,莲属、芡实等植物淀粉粒的大量发现,体现了皖南沿江平原地区滨水而居的先民对水生植物性食物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适应的特点.研究结果为了解长江中、下游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特点及早期农业的发展过程等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微观实验证据.

【全文文献传递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