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搜索到相关结果 20996 条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李四光”计划为例
作者: 汪洁,帅传敏,李艳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来源: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ICEE 2011)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是国家在提出的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在"质量工程"的背景下,针对其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我校"李四光"培养计划为例,分析了我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优势...

回忆李四光太老师在洛湾万松阁
作者: 乐菊云(北京大学) 来源:纪念丁道衡、乐森璕、罗绳武三位贵州籍地质学家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1944年战火南移,李四光和夫人及"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人员,从桂林千辛万苦来到贵阳。 我的父亲乐森璕是他的学生,又是贵阳本地人,自然承担了他老师所嘱托的一切事务。当时父亲所领导的...

不是对头,是挚友:纪念李四光与翁文灏逝世四十周年
作者: 潘云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李四光与翁文灏是我国近现代地球科学的主要先驱者,奠基人,甚至还是整个近现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他们都生于1889年,都逝世于1971年(今年正是他们逝世40周年)。十分巧合的是...

论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真的无关吗
作者: 景才瑞(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一) 我有幸于1983年6月27日至7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参加了由张文佑院十主持的全国首届地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亲耳聆听了张文佑院十的“学习应用白然辨证法进行地学研究——以研究地质构造为例...

李四光与丁文江
作者: 潘云唐,徐红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质图书馆)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1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本文通过对丁文江促成李四光回国任教;帮助李四光创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支持对李四光冰川学说的研讨,鼓励百家争鸣;李四光曾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

旗帜李四光
作者: 赵剑畏(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来源: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本文以作者亲身经历,谈到对李四光作为一面旗帜的认识过程,介绍了毛主席、周总理与李四光的交往和对李四光的评价,李四光主要业绩与精神风貌,尤其是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披露了尘封30多年...

李四光倡导开发地热能
作者: 马胜云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2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地中的热"。他把"地中的热"一直看作是一种能源资源。李四光认为:地球是个庞大的热库。地壳形成后,从表面到地球的深部温度越来越高。从钻探和开矿的经验来看...

李四光和丁文江的友谊
作者: 马胜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休战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协约国在巴黎召开战后事宜和会,会议偏袒日本。1919年5月4日,全国人民为了反对巴黎和会的偏袒日本...

李四光与地质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时期地质研究所简史(1928年—1950年)
作者: 马胜云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1927年11月,南京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确定,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关。以人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本院院长。先行筹设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

李四光院士的歹字型构造体系与2011年日本9级特大巨震(摘要)
作者: 徐道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笔者自2008年6月20日起多次提出中期预测意见:预测地区:日本南部、台湾,以及菲律宾一带;预测震级:8~8.3级;预测时间:今后几年。 上述的“今后几年”是以提出上述预测意见成文最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