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搜索到相关结果 20996 条

李四光研究综述

作者: 尹璐(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来源:2017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世界级科学家,更是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双重品质的知识分子。七十年代以来,学术界陆续展开对李四光光的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李四光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庞岚,赖旭龙,殷坤龙,王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秉承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理念,"李四光计划"探索"小而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构建跨学科专业培养体系,以自主学习为轴心汇集优势学术力量与学术资源,并且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建设管理与服务平台...

李四光的系统科学观

作者: 李东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论及百年来的中国地质科学的‘学术思想’史,放在哲理的天平上,衡量我国老一代地质学家论著,应首推李四光先生的系统科学观。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学术思想在我国地质学界近百年来未得到多数人应有的理解...

李四光与辛亥革命:纪念李四光逝世四十周年(1971年一2011年)

作者: 马胜云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李四光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造成了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地位。这在李四光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

李四光的一部科普力作介绍

作者: 浦庆余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是李四光编写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有人说是学术著作,有人说是高级科普作品。其实,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作品,李四光自己已经写得清清楚楚,无需再加说明...

李四光与辛亥革命:纪念李四光逝世四十周年(1971年-2011年)

作者: 马胜云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3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李四光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造成了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地位。这在李四光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日益高涨...

三论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与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无关--评景才瑞教授的《大庆油田等发现真的与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无关吗?》

作者: 张立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这些话都是以当年地质部党组给周总理的信中编造的谎言和1978年国家地质总局的调查报告中伪造的所谓“摘自当时的记录”的话为依据的,因而是不足为凭的。客观事实是,李四光1935年的《中国地质学》只讲了华北平原下可能有油,根本没有什么“在新华夏沉降带中寻找石油...

论李四光与章鸿钊

作者: 景才瑞,揭毅,景高了(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2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在中国近代地质学先驱中,章鸿钊(1877-1951)年龄最长,从事地质学的学习与工作最早,德高望重,受人尊敬。李四光(1889-1971)年龄最小,从事地质学的学习与工作最晚,但富有科学创新精神,成绩最大...

李四光院士的歹字型构造体系与2011年日本9级特大地震

作者: 徐道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李四光院士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他应用整体性方法亲自预测了几个地震。笔者应用李老提出的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理念,从近几年亚洲发生的大地震中挑选出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和2008年中国汶川巨震...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李四光”计划为例

作者: 汪洁,帅传敏,李艳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来源: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CESSE 2011)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是国家在提出的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在"质量工程"的背景下,针对其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我校"李四光"培养计划为例,分析了我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