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高昂的爱国主义颂歌 ——大型现代戏《李四光》综述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12

【类型】期刊

【作者】李玖久

【刊名】黄梅戏艺术

【关键词】 李四光;黄梅戏;爱国主义;矛盾冲突;现代戏;湖北省;二十年;戏曲舞台;国民党;地震预报

【资助项】此文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ISSN号】1003-5826

【页码】P20-26,73-76

【年份】2019

【期号】第1期

【期刊卷】0

【摘要】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李四光>在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独领风骚,在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表现不凡,更为可喜的是,拿到了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第九届艺术节的入场券.<李四光>取得的成绩是正在形成的鄂派黄梅戏风格的再一次集中呈现,也是湖北黄梅戏二十年来综合探索、执着追求的结果.本文就<李四光>剧中一些可以继承与发扬的长处,及一些值得探索与商讨的地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全文文献传递

一曲高昂的爱国主义颂歌——大型现代戏《李四光》综述

一曲高昂的爱国主义颂歌
——大型现代戏《李四光》综述

○李玖久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李四光》在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独领风骚,在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上表现不凡,更为可喜的是,拿到了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第九届艺术节的入场券。《李四光》取得的成绩是正在形成的鄂派黄梅戏风格的再一次集中呈现,也是湖北黄梅戏二十年来综合探索、执着追求的结果。本文就《李四光》剧中一些可以继承与发扬的长处,及一些值得探索与商讨的地方,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题材领域的新探索

将李四光作为戏曲人物搬上舞台,本身就是在戏曲题材领域的挑战。

黄冈地处古代吴楚交界的鄂东,唯楚有才,鄂东为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哺育了数不胜数名彦俊秀。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历代不绝,有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 ,医圣李时珍,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折中儒佛的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以及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还有林彪、王树声等数百共和国的元帅、将军。他们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每一页历史、每一寸土地,都能够触动黄冈人的自豪。选择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题材,都可以编写出波澜壮阔的剧目和大文章。可是,编导们独独选择了最不好写的人物——李四光。

李四光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根据他的理论,找到了大量高产油田,摘掉了中国无油的帽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找到了大量的铀矿,为中国核工业发展,两弹一星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一个非常重大,有很大价值,值得讴歌的题材。

但是,一个具有科学价值或历史价值的人物并不一定具备同等的艺术价值。有些题材重大,意义深刻的人物或内容,写作起来却有很大的难度。古代戏曲理论家高则成曾说:“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今天看来,现代戏动人难,使它成为有美感,又动人的艺术品则更难。李四光的题材就是一部难乐人,难动人,更难显示艺术美感的的题材。

之所以说它难,难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激烈斗争的经历。身为学者的李四光,一生中没有经历刀光剑影的厮杀,火光冲天的战争,他的业绩体现在学术研究的著作方面,而学术研究是需要在极安静,专注,甚至是在枯燥、寂寞的环境中完成的;二是李四光事迹涉及面广。按戏曲越集中越好写的要求来看,他涉及的都是些纯学术型的基础理论,不便于浓缩表现;三是时间跨度长。李四光在舞台上展现的时间前后为五十多年,若要用戏曲的形式,特别是通过黄梅戏这个以演两小、三小爱情戏见长的剧种,在不大的舞台上,用两个小时时间,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平生的事迹展现出来,有着很大的难度。正是由于难点多,没有多少人去触动,促使该剧的编导们产生了攻破《李四光》这个艺术堡垒的浓厚兴趣。

想把科学家李四光变为舞台上立起来的李四光,还需要用艺术的眼光对题材重新审视与选择,找到一条既能将分散的材料串联成一个整体,又能从这个整体材料中显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注入鲜活的灵魂,这是动笔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

怎样找到串起李四光平生业绩的灵魂呢?编导在反复审视了所有材料后,发现李四光之所以百折不挠,勤奋努力的工作,支撑他的思想动机是爱国。1904年那段历史,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也充满了民族的自强与奋斗。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正是这八个字,成了李四光的座右铭,并以平生精力投入实践,最终为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找到了李四光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核,就等于找到了开启书写这个题材的钥匙。

作者以爱国主义思想为选择素材的标准,又使爱国主义思想贯穿素材的始终,让爱国主义的思想化为具体的行动,在行动中产生与自然、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让本来零散的故事有了一条粗壮的逻辑线紧紧串联起来,使全剧注入了灵魂,充满了生机。

作者用异常凝炼的笔触,编写出了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将爱国主义内核注入其中,而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前三场戏写的是三个可以展示李四光爱国情怀的片断:《漂流石的故事》的戏虽然矛盾冲突是与妻子之间展开的,而矛盾的焦点是外国专家否定与李四光极力证实中国有四纪冰川的斗争,展现了李四光为了争取与维护国家荣誉进行斗争的民族气节。《考察路上》的戏是写李四光在搬迁途中考察,被当国民党溃兵强征了汽车,当得知是运送在抗日战争中英勇负伤的军人后,李四光主动让出汽车,动员家属学生抬伤兵,由此激起了对日寇的仇恨,和一个科学家用科学技术振兴祖国的责任感。《灵堂枪声》的戏中,高材生朱森因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游行,竟然以贪污五斗米的罪名迫害致死。李四光看清一国民党专制社会的反动实质,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官兵,进行了血泪的控诉。由此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方面。后三场戏是李四光把对祖国热爱的思想化为行动,亲身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之中,要用科学技术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的内容。《石油之歌》、《艰难的选择》、《魂兮归来》三场戏,用一个个精采的故事叙说了李四光为了祖国富强倾注心血、付出牺牲、担当责任及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的爱国情操。正是这一根爱国主义的红线,使不同时代的李四光的言行举止栩栩如生,绘声绘色,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舞台上,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李四光成功地搬上舞台,也意味着黄梅戏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题材的领域。

二、形式服务变化了的内容

《李四光》一剧,写了李四光经历的主要故事,时间跨度长,如果按照常规的戏曲结构,可写成连演数天的连台戏。要在短短两个小时完成对李四光一生的描述,必须选择新的叙述方式,也就是运用相应的戏曲结构,去适应变化了的内容。

黄梅戏有一个传统的写作手法“串戏”,往往是在写一个人物或故事时,不顾所写的内容是否有内在联系,只要与主要事件有关联的故事都可以并起来演出。黄梅戏传统戏《告坝费》就是将与溃坝有关的几条线索的故事并起来演出的;或将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同故事串起来演。《毛子才》则是把毛子才怕老婆的各种故事,一个个串起来演出的。这种写作方式,在早期没有创作人员的情况下是很实用的,艺人们可以将各地流传的同一内容的故事串成一台大戏演出。早在十多年前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创作剧目《未了情》也进行过此类尝试,称为板块式结构,取得了成功。《李四光》是在以前探索的基础上,再一次在板块式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

《李四光》的编导选择了李四光不同时期,最能展示性格与业绩的精彩故事,每场戏都独立成章,运用“白描”的方式,直接将李四光放在不同的矛盾冲突的风口浪尖进行撞击和锻造,让每一场戏都形成自己的高潮。

借鉴不等于照搬。《李四光》运用的‘串戏’方式,绝不是对传统戏曲结构简单的照搬,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提升。那么作者在传统串戏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哪些改进与提升的呢?

由于《李四光》选择的故事事件之间没有递进关系和必然的联系,断痕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减少断痕,编导在新的故事展开之前,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方式对新的故事进行铺垫,将观众迅速引导到新的情节中来。

唱诗班本来是西方教会里布教唱歌的一种临时性歌唱团体,后来被运用到西方歌剧舞台之中,在歌剧里,起着站在客观角度介绍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李四光》借鉴了西方歌剧唱诗班的形式,但将纯站在客观角度进行介绍,发展到让唱诗班站在主观角度去叙述情节,有时甚至改进成剧中的人物,直接点染环境,叙述故事。

大幕一拉开,唱诗班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向观众介绍李四光的夫人许淑彬为了一块石头生李四光气的悬念,将观众引入情节之中。第二场戏唱诗班的人员就成了逃难的群众,并以遭受日寇轰炸的群众之口,介绍了当时恶劣的环境,引出李四光边迁移边考察的情节。第三场戏唱诗班站在客观的角度介绍了朱森迫害致死的前因后果,他们也扮演了参加悼念的群众角色,既渲染了气氛,也为李四光前来悼念进行了铺垫。第四场唱诗班不仅对新中国成立进行了介绍,而且以领导人的身份与担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对话,将李四光寻找石油的紧迫感介绍出来。第五场唱诗班又成了传说北京要发生地震的群众,将党和国家将是否发布地震预报的决定权交给李四光的背景介绍出来。在此场戏中,唱诗班站在舞台的两侧,成了李四光思想矛盾斗争的两个侧面,一方面解说报了地震会给国家造成损失,一方面分析万一发生了地震,自己要承担责任,把李四光矛盾斗争的心理活动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之上。最后一场戏,唱诗班作为李四光的敬仰者,向李四光致礼,并站在客观的角度对李四光进行了评介。

唱诗班的运用,使这个跨度五十余年,展现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内容的戏串合成一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李四光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片断搬上舞台,必须在选择切入生活角度时,让切入的生活层面适合戏曲舞台表演的特性。从剧本的叙述角度来看,编导注意了如下两点:

一是适合舞台表演的特定环境。戏曲舞台表演受到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的限制。空间是镜框式的舞台,让一面给观众观看,表演时不能超越这个空间;故事要凝炼集中,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为了遵循了这个规律,编导将进入情节的角度尽量选择在事件的背后,以小见大,用侧面映衬正面,让家庭的矛盾去展现社会的矛盾冲突。

《漂流石的故事》是外国专家否定中国有四纪冰川,李四光极力证实中国有四纪冰川的矛盾冲突。如果正面叙述,不仅场面大,而且还要外国人。编剧按照中国戏剧避实就虚的创作原则,将激烈的争辩引入家庭,让夫妻间的争辩去展现为了国家争取荣誉的矛盾冲突。《考察路上》则通过李四光在逃难的路上,对抗战军人的敬意而体现出对日寇的仇恨,坚定了科技救国的决心的矛盾冲突。《灵堂枪声》将李四光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还是积极抗日的激烈斗争在朱森的灵堂之中进行。《石油之歌》将李四光艰难寻找石油的的巨大场面,在他的办公室里完成。《艰难选择》则将是否发布地震预报的思想矛盾冲突,在李四光的客厅里完成。自己不久于人世,而对祖国未来又寄予无限希望,是在携妻子香山观红叶中完成的。在这些场景中,没有设更多的人物,没有宏大的场面,却将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爱国主义的情操清晰地交给了观众。

二要以简之以事,动之以情。推动戏曲情节的展开是矛盾冲突,而矛盾冲突一旦掀起来后,编导不是让情节任意发展,而是按照戏曲艺术特有的要求,将主要故事情节放在幕后,舞台上主要抒发人物在矛盾冲突中激发的情感。编剧通过李四光最有典型意义的精彩片断作为载体,让李四光在夫妻、师生,父女情、人民情等具体情感的激烈冲突中撞击,使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活龙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之上。

李四光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更爱自己的事业。《漂流石的故事》中,为寻找可以证实有冰川的砾石,李四光对妻子发了火,正是在爱家与不爱家的冲突中,使李四光爱家更爱国的情怀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抒发。青年科学家朱森之死,激起了李四光的愤怒,他冒着杀头的危险,与国民党反动派正面抗辩,在抗辩中展现了李四光的师生情意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寻找石油这场戏中,一向慈祥的李四光却对为看望自己而回到北京的女儿发火,严令她即刻回到寻找石油的工地。而当女儿就要离开自己时,李四光又亲自为她喂鸡汤送行,爱女之情溢于言表,也再次展现了李四光舍小家顾大家的赤诚之心。《艰难的选择》是在李四光自己承担责任或人民造成损失之间进行内心矛盾冲突展开的,展现了人民利益大于自己的名利的高尚品德。最后一场戏则是在给妻子还上香山的“债”和对祖国无限希望中完成的。作者没有对李四光等人物进行刻意的吹捧,口号式的赞扬,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脸谱化的表现,而是靠人物自身的命运的抗争,人物情感的抒发而产生艺术的力量。

在舞台呈现上,整台戏严谨洗炼、流畅大派,张驰有度,又不失优美雅致。既能大开大合,使情节迅速推向高潮,又能抒发情意,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在情感与独特的个性。

《李四光》前半部有着悲剧的基调,后半部戏是带着暖色基调的正剧。导演在执导前半部戏时,力求让场面调度,演员表演,包括掷地有声的台词,传递着人物内心泣血的悲愤。以异常厚重、沉郁的风格突出了李四光知难而进的苦涩状况,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悲凉心态。而后半部戏虽然有紧张的情节,但是在喜悦的基调上进行的,从语言、神态中却传递出李四光苦中有乐,心甘情愿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情感,使整个舞台温和流畅的。全剧节奏感强,人物活动和事件进展有着明显的起伏、顿挫。继承了戏曲特有的放大手法,在紧张之后,突然把空间和时间放大延长,出现了舒缓抒情的场面。如在《石油之歌》这场戏中,在李四光焦急地等待找到石油的消息而一直没有等到时,编导突然让李四光在停电时看到的萤火虫引来一段抒情的唱段和优美的舞蹈,让观众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写实手法与写意手法交替运用,形成了写实与写意交相呼应,充满了戏曲情景的诗意,人物性格的诗意。

三、音乐声腔在继承中创新

戏曲声腔的改革,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声腔发展的规律,就是在前进中不断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创作剧目,尤其表现当代生活的现代剧目,更应该大胆改革。另一种观点认为,凡是在戏曲舞台上还能吸引观众的剧种声腔,都是经过历史检验,形成了独特风格特色的优秀声腔,不能轻易改动,否则就破坏了它的完整性。两者都有它的正确性,也都有失偏颇。在前种思想指导下,以改为目的,一切求新,很容易改动代表剧种声腔风格的腔核部分,使剧种失去个性,给人非歌非戏,非传统非现代的感觉;后者则很可能跟不上时代需要,脱离观众,导致剧种逐渐消亡。如何让戏曲剧种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保留剧种的特色,这是戏曲音乐创作者值得重视与探索的问题。

黄梅戏之所以能在各种艺术形式充斥文艺市场的情况下能站住脚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很大程度取决于它优美动听的声腔音乐,从这一点来讲,黄梅戏已经取得观众认可的部分不仅不应该革掉,而且要继承发扬;需要发展的不足部分是:声腔系统不多,表现力不够丰富,缺少个性化的声腔,需要增加新的表现手法和音乐素材进入腔核,以适应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断给人新颖的感觉。

《李四光》的音乐设计正是从这一点上进行了改进,而且较准确地掌握了尺度。

《李四光》的声腔音乐保持了黄梅戏声腔的基本特色,和特有的格律,很多大段声腔,是按照传统的声腔套路进行创腔的,使声腔流畅优美,好听好记,有几段几乎成了经典唱段。尽管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较多的吸收与创新,但在改动后很快让腔体回到黄梅戏原位上来,因而使观众感觉没有离开黄梅戏的本色,使全剧始终充满了浓郁的黄梅戏韵味。

作曲者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在黄梅戏表现力有限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发展创新。

吸收了大量当代的音乐曲调进入黄梅戏的音乐声腔,借以显示时代个性和区域特色。音乐设计者在人物声腔中插入一些带有方位特色的音乐片断,达到点缀地方区域的作用。如李四光将自己唯一的女儿送到西北去寻找油田,由于时间太久,以至于说的是一口陕西话。如果女儿在舞台上用陕西话与李四光对话,就影响了剧种的特色,不有所表现,又不能说明女儿长期离开父亲的情节。在这种情况下,作曲者在唱腔开始的行腔中,吸收西北风味的音乐旋律,让观众明白李林已经在西北寻油多年的事实,解决了在舞台上需要用大量对白解决的问题,也丰富了声腔的色彩。

剧中吸收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歌曲于剧情之中,借以对不同的时代进行点缀渲染。如李四光最喜欢的歌曲是《行路难》,作曲除了将它直接搬用,以突出主题外,还将它的旋律溶化到声腔之中,与黄梅戏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全剧,既渲染了气氛,点明环境,也让它对两个时代进行鲜明的对照。《灵堂枪声》歌女陪同官员一起出场一节戏,用上了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好花不常开》,点明了当时所处的时代,也使灵堂的悲愤与国民党的腐败形成对照。为了使观众迅速从压抑情绪中脱离出来,《石油之歌》开头用了情绪高昂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曲,将观众的思绪迅速引向了新的时代。在李四光给女儿喂鸡汤,为女儿送行的情景中,响起了《石油工人之歌》的高昂歌声,向观众宣告,经过李四光及全体石油工人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大量的油田,也把千军万马会战的场景引入了观众的联想之中。

《李四光》的音乐设计者力图设计出具有人物年龄特征的声腔。黄梅戏没有具备京剧、汉剧那样多行当的声腔系统,只能用一套声腔加减旋律音符的办法表现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创造出行当型的声腔,是黄梅戏需要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李四光》的声腔设计者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物的声腔进行了探索尝试。为了区别青年与老年两个阶段的李四光,作曲者将李四光后阶段的唱腔,由黄梅戏男声B调改用E调演唱,声调提高后,让旋律向下发展推进,此时演员只能在低音区演唱,使声腔显得格外的低沉厚重,解决了黄梅戏老年角色的演唱需要,塑造出了老年李四光的形象。为黄梅戏搞出自己的行当声腔打下了基础。

《李四光》的音乐旋律为渲染不同环境,营造出了逼真的气氛。设计者熟练地运用各种技法和配器手段于旋律之中,烘托出了紧张、悲愤、欢快、恢弘的环境气氛,促使观众进入新的情景有着很大的帮助。使音乐旋律不仅优美动听,而且宏伟大气,有几段很有诗意。

不足的是,剧中过多的将表现时代特征的音乐歌曲直接搬上舞台,而没有进行必要的融解消化,因而冲淡了戏曲声腔音乐风格的完整性与整体性。

四、舞台美术在继承中发展

《李四光》的舞美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设计者的主体意识。以往的舞台设计,往往在强调舞美设计为舞台艺术的服务性时,忽视了舞美设计的体整创造性和独立的风格。顾及到创造性和独立风格时,又忽视了它的服务性。如何在完成为舞台表演服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体现出设计者的创造性,使舞美形成独自的个性风格呢?《李四光》的舞美设计基本上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它在充分实践舞美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了戏曲特有的风格特色时,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它的创造性。

《李四光》舞台美术完成了它对内容的服务性,这种服务性是通过两点体现出来:

首先,舞美设计紧扣了全剧的主题。

李四光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走遍了祖国的的千山万水,为了祖国的荣誉与富强,在地质领域奋斗了终身。将地球、中国地图展现在舞台上,既能展示出李四光所从事的事业,又能体现出李四光的爱国情结。因此设计者以地球和中国地图为舞台美术的核心内容,并将它贯穿全剧的始终。

李四光的舞美由三层幕景组成,且层层相套。第一层是绘画着中国地图的前幕。第二层也是可以旋转的地图图样景片。正中间是一个球体转台,象征着地球。三层景,每一层都与中国,与地理,与李四光所从事的事业相关,从而紧紧地扣住了剧本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

第二,点缀出了特定的环境,完成了它的服务功能。

李四光的幕景有着鲜明的寓象作用,清晰地点缀出特定的环境。

寓象性是中国戏曲舞美的传统。在古代戏曲舞台上,没有条件做出很多具象的布景,聪明的艺人们想出了用小道具、小景物间接寓示所要表现的环境,让观众在联想中形成想象中的环境。如舞台人物手持一根马鞭,可以寓象持马鞭者骑在马上,而挥动马鞭则在观众脑海中开成他在原野上奔跑的情景。古代戏曲最大的具象景物是“一桌二椅”,它在人物语言和行动的寓示下,可寓示出家庭、公堂、皇宫之中的桌椅;将椅子放在桌子上,人物走上去一观、一坐就将桌椅寓象成了高山、城楼或点兵的校场等。简洁明了,一物多用,是中国戏曲景片的特性。《李四光》的舞美继承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舞台美术特性。

第一层景,除了点缀出全剧的主题外,还具有大幕与二道幕的功能。观众进场时,就看到了一幅画满中国山川地图大景,给观众营造一种与此剧情节中山川地理有关的氛围。此时的景还具备大幕的功能,不让观众看到里面的景物。在演出进行中,为了换景的需要,还可让一些戏在这道景的前面表演,如唱诗班的戏,常常是在第一道景外表演,此时的前景具备了二道幕的功能。

第二层景,有着指示具体景象的功能。在第一场戏中,敞开的半圆形景,是李四光的家庭,第二场戏则寓示着大地与山川,第三场戏配以灵幕等景物,成了朱森的灵堂,第四场戏是配以办公桌,成了李四光的办公室,第五场戏成了是李四光的厅堂,第六场戏,在人物行动与语言提示下又成了医院的花园与香山的林荫道上。这个景的特点是在演员的语言和行动的提示,或在其它具象道具提示下共同完成的。

第三层景,处在舞台核心部位的圆形活动转台,配以其它道具后,可以寓象不同的环境,有着与一、二道景同样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它的可变性更大一些,点染环境的功能更为具象一些。当人们从它上面一级一级走下时,它寓示的是山坡;当抗日军人站在上面举枪向天空射击时,它寓示的是高地;当二道景将它围住,又配以其它物品时,它寓示的是家庭厅堂、办公室;当推着李四光的轮椅在上面走动时,它成了室外的林荫大道。圆型平台更美观,更具象、更真实地表现出了特定的环境。

《李四光》的舞美设计的风格特征是在保持舞台美术的整体性和可变性的基础上完成的。

创意者非常强调全剧景物风格的整体性,三道景幕,都与地图、地球相关,形成以山川图形为主的景物群。只是三道景物的功能又各不相同:最外层是整个山川大地图,第二层比一层缩小了寓示的范围,中间球形转台如果单独看来,是地球的象征,三层景物都是用与地球、中国地图、山川为背景,形成了一个风格统一的寓象群整体。

舞美设计者以加强景物的可变性来克服风格统一性带来的不足。三道景的设计重在突现了《李四光》的主题。而要让这样的设计去满足环境的烘托,是很困难的。为了让它既能突现主题,又能点缀环境,设计者一改戏曲舞台静态景物的传统特性,让三层幕景都具备可变性的特点,使传统戏曲舞美有了突破性的改进,以达到寓示环境的功能。

景物的可变性是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完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装饰材料和先进的灯光器材可以为戏曲舞美的可变性服务。《李四光》的设计者站在戏剧舞台美术的前沿,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材料为舞台艺术服务。

运用灯光使景物变化为新的环境。第一、第二层景画的是山川地图,如果长期将它挂在舞台上,确实对寓示不同环境有不良影响。为了能使它寓示不同的环境,必须让观众需要看地图时看到地图,不需要看到地图时就不出现地图。于是设计者在灯光与材料上想办法。他们选择了薄型材料做一、二道景,由于所用的材料非常薄,只要将面光压低,里面给一点光,大幕上的图画就非常清晰;如果加强内面的灯光,外面的图画就被忽略,就显现出内面的人物与景物;当需将二道景变为寓示其它环境时,只要运用强光照射,图画景物就被灯光冲淡,形成了新的环境寓示。在最后一场戏中,满台红光,配以空中降下的红叶,点缀出满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抒发了人物的情怀,烘托气氛,推动了情节走向高潮,形成了强烈的抒情写意感。

移动舞台景物,形成新的环境。舞美设计者,将景物反复移动,使舞台空间发生变化,让景物改变原来的形态,达到形成新的寓示场所的目的。在《李四光》中移动得最多的是二道景,它的移动,使舞台变成了室内与室外的不同环境。中间的圆型平台移动起来,不仅可以改变环境,而且可改变景物的角度,将舞台景物多侧面地交待给观众,形成多视角的感观,增强了舞台动感。通过景物的移动,还可将一个舞台分成多个表演区。如在《艰难的选择》中,李四光矛盾的心声是通过站在舞台两边的唱诗班体现出来的,活动的景片,灵活地将代表不同心声的唱诗班显现出来,又随时隐去,达到了情节铺陈的要求,让景片表现功能扩大。通过景物的移动和灯光的处理,它可以变化出剧情需要的各种景物,满足烘托环境的需要。

此外,舞美设计者在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尽量做到帮戏而不抢戏,简约而不简单。

与其它剧目的固定景相比,《李四光》的舞台设计能最大限度将舞台表演区交给演员。设计者清醒地认识到,舞台美术最主要的功能是为演员表演服务。舞台上的三层景虽然可以变化出很多环境,但没有强占舞台空间,没有喧宾夺主,而是在点缀环境的同时,将最佳表演区始终让位给演员去叙述情节内容。同时,还可以将演员的表演区扩大。如舞台后面的灯光区,一般不能用作表演,在有成套布景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进行表演。《李四光》的灵活景片却可以随时将舞台后面部分腾空,给演员当成表演区。如有两次让《行路难》歌曲配以纤夫拉纤的身影,唱诗班逃避日寇轰炸的情景,都是在后表演区进行的。

《李四光》的舞美设计简洁干净,灵活大气,既明确清晰地点缀出了特定环境与时代特征,又紧扣了主题,与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配合了故事的进展与人物性格的塑造,使全剧气势恢弘,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

作为大型创作剧目,这样的设计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便于搬运,能让更多观众的能直接看到这个剧目来说,这样的设计给戏曲完成走向基层的任务,增加了难度。

五、塑造出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

《李四光》塑造出了一群逼真鲜活的人物形象,涌现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

戏曲界习惯将好演与不好演的两类戏,称之为“人保戏的戏,”和“戏保人的戏。”意思是:有些剧本故事性强,戏中有很多激发观众情感的情节或逗引观众发笑的笑料,任何演员演这类戏,都可以出彩,这叫“戏保人”;而另一种戏,虽然情感丰富,但故事却简单,要靠演员投入情感去表演,才可以赢得观众的赞扬,这样的戏称之为“人保戏”。《李四光》就属于“人保戏”的剧目。《李四光》每一场戏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得在进行简单铺垫后,迅速推向高潮。这完全靠演员的精彩表演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没有“人保戏”的过硬功夫,是演不好这台戏的。但是这台戏的演员,都成功地胜任了自己的角色,通过他们的表演,塑造出了李四光、许淑彬、朱森、江玫、李林、国民党军连长、宪兵队长、国民党官员等形象,使《李四光》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这台戏分量最重的是李四光,而最难演的也是李四光。然而饰演李四光的张辉却最成功地塑造出了这位科学巨匠的形象。由于每一场戏之间没有情节上的必然联系,每个故事的高潮掀起后,马上另起炉灶,为再次掀起新的矛盾冲突做准备。张辉凭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处处充满了从人物内心深处爆发的激情,将每场戏的高潮迅速推动起来。

张辉的表演,显示出李四光在不同时代的个性特征,活现了李四光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神情。李四光经历了新旧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在旧时代,作为一个受到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贫穷与落后的现状激发了他自觉地担当起拯救国家于危难的重任,立志要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为此,李四光不得不与困难和代表黑暗势力的人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张辉在表演这一部分戏时,将中年李四光英俊洒脱,才华横溢,处事果断、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学者形象充分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同时在层层阻挠,处处打击时所流露出来的郁闷与悲愤,将李四光的神情一直定位在严峻,忧郁,不满与愤怒之中。表现出了李四光在苦涩中奋进,在悲愤中寻求新的希望的神情与形态。如在《灵堂枪声》的戏中,张辉所饰演的李四光,在悲愤中,突然转为高声疾呼:“是我们的国家太贫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正倒在血泊中呻吟,她睁着哀伤的泪眼,正呼唤她的儿女们去拯救她。可是我们这些儿女们为母亲做了些什么?我们只会诬告,只会陷害只会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我们是不孝的子孙啊!”在压抑中爆发出的爱国情怀震撼了全场观众。在新时代,一穷二白的国家也给李四光的科学研究同样带来了困难和阻力。但张辉在表演时,着重体现出了李四光在艰难中充满自信,在成功后寻求新的希望。对人民无限忠诚,敢于承担责任的心理与神态特征。

前三场戏是张辉的本行戏,后三场戏则超出了张辉的行当范围,演的是老生行当的戏。到了老年,李四光由一个研究型的学者,变为了一个大部的决策者,他的一举一动关系到了全局,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张辉不仅将老年时代、负有沉重的担子的李四光乐观向上,不断奋进的精神风貌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将他科学严谨,思考全面,处事沉静,特别是将他科学论证后形成的自信与执着精神活现在舞台上了。在《石油之歌》中表演的李四光,年龄虽老,但老当益壮,精神抖擞。而到了《艰难选择》时已经是耄耋之年,此时张辉给观众展现出了一个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行走也迟缓,而对事业的责任心却仍然执着的老年李四光的形象。

李四光最难表演的是最后一场戏,这场戏是在李四光希望生命能够延长,而病魔却很快要将他夺走这个焦点上展开的。舞台上的李四光,不是围绕生死离别的悲戚上展开,反而用一种浪漫主义的笔调,去抒发夫妻之情与对国家未来寄予的希望。张辉在表演这一段戏时,没有丝毫流露出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对死亡的恐惧,反而一往情深的带着妻子上香山,还多次承诺上香山看红叶的‘债’。面对美丽的香山红叶,约定下辈子做夫妻时,一定带妻子经常到香山看红叶。李四光也留下了遗憾,这遗憾就是他还没有完成的一部分研究课题。此时张辉用深情舒缓而带有浓浓黄梅戏韵味的唱腔唱出了李四光的心声:“生命临界余光短,只留几句肺腑言。石油煤炭终有限,资源耗尽再生难。综合利用倡节俭,多给子孙发展留空间。”当表现李四光看到满山红叶时,似预示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富强的祖国一定能通过后继人才的努力而实现。心情异常激动地唱出:“望子孙不慕荣华当勤勉,人生道路选科研。巨龙腾飞时不远,张开双臂去迎接科技的春天。”这种没有矛盾冲突,只有遗憾与希望的情感,被张辉淋漓尽致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气氛中表现出来,演出结束时,激起了全场观众的共鸣,形成最后的高潮。

更为难得的是,张辉还能用嗓音与声腔去刻画不同时段的李四光形象。在演中年的李四光时,张辉用本音念道白,而演老年李四光时则将音调降低,用浑厚的语音来处理人物的道白。如在《灵堂枪声》中,张辉用急切高昂的声调念出了为朱森写的祭文,此时的语音如同唇枪舌剑,使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警胆寒;而在《石油之歌》里,对女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但语调厚实低沉,不仅体现出了特定的年龄,也在话语中体现出了关切与疼爱。张辉发挥嗓音宽厚的特点,在声腔旋律中塑造不同时段的李四光。张辉演前半场戏时,尽量用本音行腔,使声腔高亢激越;而后半场戏则压低音区行腔,使声腔浑厚浓重,显现出了李四光年龄上的差别,也显示出了两种不同风格声腔。

李四光的扮演,给张辉带来了困难,带来了挑战,也给他带来了展示表演才华的机遇。他以精湛的表演,成功地演出了李四光的人格魅力,使李四光这个科学巨人展现了时代的光彩。

可喜的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一批青年演员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谢思琴称职地塑造出了许淑彬的形象,完成剧本赋予人物的使命。董小满、王刚成功地塑造了两位旧时代的新型科学工作者。桂桂、涂小勇、蔡庆、石蔚华都有不俗的表演。整台演员的表演都带有黄梅戏自然真挚、朴实无华,生活情趣浓郁的特点。

正是由于《李四光》在戏曲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探索,才使得在舞台上有一个完整、精彩的呈现,塑造出了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结,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科学巨匠的形象,是一部高扬主旋律,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优秀剧目。也为今后创作同类型的题材提供了经验。

(此文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