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开辟戏曲艺术的新领域 ——写在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问世之际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余笑予

【刊名】黄梅戏艺术

【关键词】 李四光;创新思维;黄梅戏;新领域;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爱国情怀;地质力学;创作动机;国民党

【ISSN号】1003-5826

【页码】P16-18

【年份】2019

【期号】第1期

【期刊卷】0

【摘要】在不久前举办的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由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作为首演剧目正式问世了.

【全文文献传递

用创新思维开辟戏曲艺术的新领域——写在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问世之际

用创新思维开辟戏曲艺术的新领域
——写在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问世之际

○余笑予

在不久前举办的湖北省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由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作为首演剧目正式问世了。该剧得到了各级领导、众多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可以说演出是成功的。早在《李四光》排练之初,该剧就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关注,问世后部分同仁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和很有价值的意见,经过认真思考和初步总结,这里我想以主创之一的身份谈谈《李四光》的创作动机、艺术设想和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一、我为什么要接排《李四光》

在一般人看来,余笑予早已功成名就,且年逾古稀,体弱多病,该是退守山林,回归田园的时候。然而当爱徒张辉揣着《李四光》的排练方案登门求师时,我本就从未泯灭的爱戏之情被强烈诱动了。原因有四:其一、《李四光》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省主要领导指示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黄冈市的有关领导多次亲自过问创作情况和排练方案,热情支持剧院工作,采取切实措施为剧院排忧解难。以我多年经验,出一个好戏,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和物质保障,是重要前提之一。其二、截至目前,以戏曲形式表现科学巨匠尚无先例,作为以表现社会底层小人物见长的黄梅戏,将李四光这样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学届名流搬上舞台,更具挑战性。这对于秉承“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片创新的沃土。其三、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黄梅戏的根也在湖北黄冈,李四光的扮演者张辉,是黄梅戏界难得的艺术人才,他现阶段的年龄和艺术状况,为剧本所提供的主人翁五十年人生跨度,准备了最大的可塑性。在湖北的戏曲舞台上呈现湖北的世界名人,由家乡的艺术骄子歌颂家乡的科学骄子,可谓天作之合。其四、这是更重要的一点,即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改写了中国贫油国的历史,他的探索精神以及毕生所关注的能源问题,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有此四条,《李四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由得老夫聊发少年狂,决计横刀立马,为我所爱再创辉煌……

二、我怎样在舞台上呈现李四光

还在《李四光》问世前,就有人表示担忧,大家觉得这个戏不好搞。从我们一路走过的创作历程看,大家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写《李四光》,在编剧是一大难题,排《李四光》,在导演更是一大难题。李四光从少年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中经湖北军政府、民国教育机构至新中国科技部门历任数职,筹建国内知名学府,多次出国求学或讲学,历经抗战国难和新中国建设等近、现代各重要历史时期,八十余年间,曲折的人生、坎坷的命运、探索的道路、奋斗的艰辛、事业的辉煌……,可谓情如翰海,业如繁星,这一切要在两个小时的舞台表演中完全呈现是不可能的。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以什么为情节主线?抓什么矛盾?展现什么冲突?这些问题在原始素材中,仿佛有无数种答案,亦仿佛无从定其善。面对大量史料,我们只能以戏曲艺术规律为刀斧去砍削、去雕琢。

《李四光》剧组正式组建前,我专程参观了设在黄冈市的李四光纪念馆,这次参观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即“爱国”,于是我明确了以“爱国”为主题。鉴于原始素材无法提供贯穿全剧的矛盾主线,剧本结构被设计为板块式,即以“漂流石的故事”、“考 察 路 上 ”、“朱森之 死 ”、“石油 之歌”、“艰难的选择”、“魂兮归来”六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或者叫乐章、场次),选择李四光一生中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息息相关的事件经历,从不同角度展示李四光的爱国情怀。

受戏曲规律的制约,在舞台上我们不可能编制六个精彩曲折的故事铺陈剧情,而只能以故事为背景,从故事背后挖掘情感、寻找亮点,通过一定艺术手段激活事件中蕴藏的情感浪花,然后择取其最大、最亮的一朵进行放大展开,再配之以象征性具体事物,或作诗化处理、或作哲理烘托、或强化其声色扣击力,这就是我们为《李四光》确立的着力点和演进原则。

第一章“漂流石的故事”,其戏剧重点既非表现寻找漂流石的艰辛,亦非讲述漂流石的命运经历,而是以李四光夫人许淑彬为衬托,重点表现李四光对漂流石的百般珍爱与呵护。通过简单的科学交待,调出漂流石在特定背景下蕴藏着的为国争光的属性,让舞台上出现的漂流石,爱国意义远大于它的科学意义。这样,观众就不难从中捕捉到具有拟人色彩的爱国浪花。

在“考察路上”一章中,我们选择的不是考察活动本身的过程或科学收获,而是抓住李四光在考察路上与国民党溃兵的一场情感遭遇。这里我们设计了一个反差行为,即溃兵从抢夺李四光的专车,到敌机轰炸时以身体保护李四光,并通过细节交待出导致这一变化的“枢纽”就是爱国。受伤败阵的溃兵对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国防力量不如人,有着痛切的感受,得知李四光是著名科学家,以跪拜的形式表达希望自己的科学家实现科技强国的强烈心愿,被深深触动的李四光也以跪拜表达暗暗的决心和对同胞的抚慰。为了一个共同的强国情怀,一个知名学科家与一群战场溃兵在考察的野外激情跪诉,这是舞台上溅起的第二朵爱国浪花。

第三乐章“朱森之死”的重头戏是灵堂祭文,主创班子在讨论这场戏时达成这样的共识,即祭文内容要外露激越,形式要亦唱亦白,表演要夸张大气,三项综合,将国民党消极抗战、枪口对内、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酣畅淋漓的揭露。这时的舞台上,因爱国而生的悲愤之情喷涌而出,溅起了第三朵爱国浪花;第四乐章“石油之歌”,以李四光办公室为特定环境,以家庭关系为情节基础,追求以小见大,以亲情彰国情。在台词和行为设计上,首先将李四光推向“无情”和“有情”两个极端,最后以一句“孩子,你记住,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你的家”加以收结,执两归中地引出由“石油之歌”歌曲提供的宏大背景,最大限度地将观众心中的爱国热情加以浓烈化和豪迈化,这时整个剧场翻滚起巨大的爱国浪花。

第五乐章“艰难的选择”,摘取了对首都北京大地震传闻给予肯定或否定两种选择的矛盾。问题由总理提交到李四光面前,更强化了矛盾的尖锐性和事件的严肃性。通过唱诗班对肯定和否定进行利弊揭示,让李四光在激烈斗争后选择否定,从而将李四光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予以展示。这场戏的舞台笔墨,更多地是放在对选择之后等待结果时的焦虑和煎熬,导演上进行了慢节奏和虽有惊却无险的戏剧化处理,让观众真切体验一个科学家为保国运安宁而耗尽心力的内心感受,这一朵爱国浪花让人看去,仿佛眉头紧蹙,带着焦急的表情。

第六乐章“魂兮归来”,可视为李四光人生的一曲晚歌,情节更加淡化了,在舒缓温馨的气氛中从容地总结、回忆、抒情、展望、忧思……,“生命临界余光短,只留几句肺腑言。石油煤炭终有限,资源耗尽再生难。综合利用倡节俭,多给子孙发展留空间。”在主创者看来,李四光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不是他的地质力学,不是四纪冰川的重要发现,而是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历史进入21世纪,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一个国家民族能否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课题,只有一个伟大爱国者和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才能抱有这样伟大的远虑,才能留下这样伟大的遗言,这是《李四光》演进到尾声时扬起的一朵慢镜头式地爱国浪花。

以上六大板块的结构安排和创作设想,是《李四光》编导对历史人物所作的艺术抽象,我们将这个抽象作为全剧的“纲”,其他一切戏剧要素,都让其服务、服从、受携于这个“纲”。

三、关于《李四光》的两个问题

一部新戏的问世,总会对戏曲陈规或现行模式等等东西或多或少有所触及、有所突破,当人们用某种习惯思维去审视她时,问题就出来了。这里我想就《李四光》简单谈谈两个问题,即艺术创新和艺术真实的问题。

关于《李四光》中的艺术创新,专家们分析了很多,也给予了肯定。这里我要说的是,创作者首先要确立创新思维,用新观念、新思路去寻找新感觉,从宏观到微观追求整体创新。《李四光》首先是题材新,在戏曲表现的内容上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就为形式的创新提供了较好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所有新手法、新技巧都会随着内容的需要而在一个全新的思维中酝酿形成。比如,由于李四光人生经历的特殊性,为了尽可能全面反映他的主要生平事迹,剧本只能采用散文式结构。在这种结构下,自然出现了因贯穿性人物少而来的舞台单一、前后情节缺乏递进性,以及背景的交待,环境的介绍,故事的叙述等等没有一个始终可用的立足点等等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想到了“唱诗班”,李四光曾在国外生活多年,借用西方的“唱诗班”形式有一定合理性。但“唱诗班”的使用不能照搬,否则前面的诸问题仍然得不到很好解决。于是“唱诗班”被中国化了,根据需要,在舞台上或担任旁白、群众演员,或代表作者、给出一个视线,或唱、或说、或演、或舞、或静、或动……,给人以新鲜感,全剧演下来,因其贯穿始终,分量重了,印象也深了,新意也强烈了。此外,为了给结构加固,我们增绑了几道辅助性“绳索”,如多次出现“行路难”的音乐和舞蹈、关于游香山的铺垫和照应等。

又比如,由于确立爱国这个主题,舞台上必须避免大量正面表现李四光的科研业绩和社会活动,而必须以更多笔墨对围绕李四光的夫妻情、父女情、师生情、同胞情进行爱国抽象,垒起一座以爱国情为尖顶的情感宝塔。同样为了烘托爱国主题,我们选择“萤火虫”舞蹈进行渲染,这里有虚实两方面含意,虚意为营造浪漫气氛,实意为暗指千百万劳动者正象李四光一样在为祖国建设发光发热,当然这种暗示也是戏剧化和象征性的。

综上所述,从《李四光》的创作中我们体会到,只有以创新思维开拓一片新领域,进而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实现更多的突破。这种立体格局上的多层面创新,仿佛要比单纯从技巧或手法上作简单求新要来得根本和深刻。

关于《李四光》中的艺术真实,我们的做法是在全剧的主干、根基、核心人物和主体关系上做宏观的和历史的把握,至于戏剧枝节、符号性人物和非主体关系,则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增减改造,不拘小节。例如:李四光女儿李林,本是学机械的,剧中改为学地质的;在朱森灵堂上让国民党宪兵开枪示威;李四光夫妇春天游香山而出现红叶;李四光的办公室一夜之内数度停电;朱森参加反对内战、一致抗日游行及李四光对“五斗米”问题态度等等……,如果不加改造,完全照生活真实去表现,则这些原始材料对主题的作用都将受到限制,不宜作戏剧素材使用。这个话题涉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的命题,《李四光》只提供一些实践材料,结论不妨留给理论家们却做。

今年是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湖北省已经决定推荐《李四光》参加于明年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我希望《李四光》能借助这些契机在艺术界、科技界、教育界及其他行业进行广泛展示,接受观众评审和市场检验。如果《李四光》能给予今天的科技强国战略一些精神支持,能在她自身所开辟的戏曲新领域中一花引来万花开,则笑予诚老有所乐矣。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