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魏家窝铺遗址陶器内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食谱及相关问题

日期:2019.12.25 阅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王春雪,成璟瑭,曹建恩,塔拉,熊增珑,关莹(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刊名】人类学学报

【关键词】 内蒙古;魏家窝铺;红山文化;粟;淀粉粒

【资助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编号:2015cb95380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kg003);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15frgg02)

【ISSN号】1000-3193

【页码】P405-413

【年份】2019

【期号】第3期

【期刊卷】1;|7;|8

【摘要】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是一处大型的红山文化中期环壕聚落遗址。在2009-2011年发掘出土的陶器中,许多平底器类标本内壁表面都发现有细腻的黑色灰烬,我们对这些灰烬和几件不含灰烬的陶器标本进行了植物残留物提取和鉴定,从六份样品中观测到了植物淀粉粒,这些淀粉粒可根据形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代表了禾本科、植物地下储藏器官、疑似坚果的植物种类和未知种类。大量的禾本科淀粉粒在形态上与粟类(小米)淀粉粒极为相似,加之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炭化粟,我们推测,这些陶罐中的黑色灰烬为内部盛装的粟炭化分解所致,这些陶器正是红山文化中的食物储藏器。存在的其他类型淀粉粒表明,尽管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已显示了较为确凿的农业经济,但采集经济也仍占有重要地位。

【全文文献传递

相关搜索